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5年時間過半,某意大利男裝品牌北方區銷售經理陳凱用“不好”來形容今年該品牌的經營狀況。陳凱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3年前,該品牌每年的復合增長率約在40%~50%,現在能有10%就不錯了。
反腐、國內外差價、海外購奢潮、電商沖擊……這些老生常談的原因讓不少奢侈品牌的日子不好過,股票持續下跌,業績報表亦越發難看。事實上,以上只是表象原因,在經濟增長放緩的今天,不少奢侈品牌過分依靠單一市場,全球化程度不高、抗風險難力差這些問題陸續暴露出來。
連鎖關店潮
近日,香港多家媒體報道稱,美國皮具品牌Coach因銷售業績欠佳,決定在租期未滿提前撤出位于中環的門店。而這也成為首個在香港市場撤離核心零售的品牌。
據悉,Coach該旗艦店2008年開始承租,彼時承租價為260萬港元,而2012年再續租時,租金已達560萬港元。再加上外墻廣告租金,價格幾乎是2008年的3倍。但最近一年多來,因各種原因,香港的奢侈品零售業出現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狀況,且持續很久未得好轉,一直依靠中國內地市場拉動的香港奢侈品零售業受到了重創。
事實上,奢侈品在香港撤店,并非只有Coach一家,據悉LVMH集團旗下的豪雅表也計劃關閉位于香港銅鑼灣羅素街的門店。業內人士分析,香港正失去亞洲奢侈品中心的地位,包括LV、Gucci等大牌在內的多個品牌計劃關閉香港的一些店鋪,或引發連鎖反應。
對于不少年輕的消費者而言,一直以來,Coach都是其“入門級奢侈品”的代表,第一只皮包、錢夾幾乎都是Coach,身邊朋友們出國,代購最多的也是該品牌。隨后包括Michael Kors、Kate Spade、MCM等品牌紛紛加入這一行列,業內人士重新將這一類品牌定義為“輕奢”,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用“快上快下”一詞來形容輕奢業的特點。
兩年前,輕奢正流行,業績財報相當亮眼,“秒殺”了不少奢侈品大牌,但暴露出的問題就是品牌缺少“靈魂”,追隨時尚而非引領時尚,消費者對其忠誠度不高,很快被拋棄。
依賴單一市場
沒有哪家奢侈品企業不再重視中國市場,2014年,中國人幾乎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47%),可以說,不少品牌的業績主要靠中國消費者拉動。但中國消費者的忠誠度要比他們想象得低很多,在品牌競爭日益多元的今天,過分依賴單一市場,是導致品牌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幾乎每一位奢侈品的研究專家、學者,都把中國市場和日本市場進行比較研究,并認為中國奢侈品的發展路徑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奢侈品發展路徑有著驚人的相似,甚至認為,國際奢侈品大牌能有今天,必須感謝日本。“日本市場成就了品牌的大名,中國消費者不是從歐洲人那里了解到奢侈品牌,而是從日本消費者那里知道的什么是奢侈品大牌。”周婷說。
日本消費者對商品品質有著無可企及的挑剔,正是他們挑剔的眼光,讓奢侈品將品質做到了極致。陳凱告訴記者,公司內部培訓,經常舉香奈兒日本分公司的例子:一天一位日本消費者拿了一件衣服到香奈兒門店要求退貨,理由是質量有問題。而店員反復看找到了一條兩厘米的線頭藏在了衣服的褶邊處,這不得不讓店員為其換了一件新的并反復鞠躬,還寄了一把鮮花。而該件衣服退到法國總部,法國消費者試穿后表示線頭剪掉就可以了,而美國消費者根本就沒有看到那根線頭。
對品質的過分執著追求,也倒逼奢侈品牌不斷提升產品品質,而日本經濟的飛速增長,讓奢侈品牌在日本市場收益頗豐,直到今天,不少品牌的財報中還將日本市場單獨統計而不歸在整個亞太地區。
20多年后,日本經濟的衰退導致了品牌曾在日本的高速增長一去不復返,而中國市場前些年業績增長格外亮眼,導致了不少品牌對中國單一市場的過分依賴。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歐米茄品牌的銷售貢獻比例超過了50%,卡地亞亦接近50%,而整個斯沃琪集團接近一半的銷售額由中國消費者貢獻。Prada、Gucci、Bottega Veneta、Burberry等品牌,中國消費者的貢獻率亦相當之高。
最近兩年,反腐、海外購奢潮等因素影響了中國奢侈品的業績增長。香港的零售經濟一度靠內地游客拉動,但今年零售不振、電商沖擊以及人民幣匯率波動等一系列問題,讓過分依賴中國市場及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牌們“很受傷”。
抗風險能力不足
2015年,對奢侈品行業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最近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LVMH、歷峰、開云、Burberry等多家奢侈品集團的股價齊聲下跌。而在匯率波動前,很多品牌剛剛調整了對中國市場的價格策略。
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人劉元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主要是目前的海外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中國消費者的海外購奢熱情,帶來消費回流,但同樣也會帶來進口產品的漲價,可以說抵消了此前奢侈品在華的降價行為。
周婷認為,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暴露出的核心問題是整個奢侈品行業全球抗風險能力不強。全球化不意味著單純把生意做到全球,在全球各個地區開有門店,而是擁有全球一體化的戰略以及不同區域的戰略,這方面,IBM、思科等公司為其他公司做出了榜樣。
相比于IBM這樣的國際化大公司,不少奢侈品公司更像是一夜暴富的“暴發戶”,缺少全球化的戰略和單一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較為突出。
“并購”一直是奢侈品行業最大的特點之一,阿諾特正是靠并購成為全球奢侈品的大佬,很多名不見經轉的小作坊式品牌,在并入了奢侈品集團后重現了其青春。而周婷認為,奢侈品行業并購頻繁,且相比于其他行業,并購的成功率相對較高,原因就在于很多小作坊式的品牌并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他們更容易被資本操控,這就導致了品牌看到全球哪個單一市場增長迅速,就向哪個單一市場傾斜。
以中國市場為例,過去中國增速迅猛,為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在設計上“吹中國風”,年輕化,加大開店力度向低線城市擴張。高速增長的市場會掩蓋一切管理問題,當經濟增長放緩問題則暴露出來。
盡管品牌一再強調向低線城市擴張,但真正的通路還未打開,就遇到了互聯網及零售商業模式的變革。其次對于很多奢侈品牌而言,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文化并非品牌主動向消費者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達的,而是消費者以碎片化的形象從日本、中國香港等成熟市場獲取的。
很多奢侈品牌在中國,并沒有自己設想的那般會做品牌。另外過去品牌的增長都是靠爆發力推動,而不是自己做出來的,導致客戶守不住。周婷認為,這三個問題是奢侈品牌在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眼下品牌方最需要改進的,以此提升品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