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沙灘小難民背後,還有多少淚水哀愁

2015-09-09
来源:海外網

  近日,一張敘利亞幼童照片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照片裏,3歲的小艾蘭俯臥在沙灘上,任憑冰冷的海水如何沖擊他幼小的身體,他都不會再醒過來牽住父親的手,對著鏡頭綻放出那頑皮的笑容

  鏡頭有遠勝語言的沖擊力和穿透力。雖然此前歐洲各國曾一度封閉邊界、拒絕洶湧而入的北非難民,默克爾甚至在一次與難民小姑娘的對話中說哭對方。但照片一出,形勢似乎正在扭轉。封閉邊境的匈牙利打開了國門,德國民眾也給難民送去了鮮花。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人道主義關懷與政治角力,正在悲劇背後逐次上演。在難民登陸最前線——意大利的島叔,今天就細細跟你說一說背後的故事。

  死亡之海

  偷渡客的海難已不是偶然事件。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3年10月,在蘭佩杜薩島近海發生偷渡船海難中,共打撈出366具北非偷渡難民遺體,創下地中海單次海難的遇難人數紀錄;2014年9月,距馬耳他300海裏處的海難,不足10人獲救,可能多達近500人喪生;今年4月,意大利蘭佩杜薩島南200公裏處發生海難,僅有28名難民成功獲救,據信可能有700至900人遇難。

  自2008年以來,已有近2萬名北非偷渡難民葬身魚腹。以往人們眼中充滿浪漫色彩的地中海,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海”。

  如果幸存者所述屬實,那么2013年的海難紀錄,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就已經被刷新了兩次。

  為何偷渡

  為何要把變賣家中所有財產換來的現金交給“蛇頭”,搭上充滿風險與變數的偷渡船前往歐洲?對處於和平環境中的我們,這個問題的確很難想象。

  毫無疑問,西亞、北非,尤其是敘利亞近年來的戰亂,是難民鋌而走險的主因。比如,自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就將近有300萬敘利亞人逃往鄰國和地中海對岸的南歐國家。

  此前一位加沙居民也說,雖然危險重重,很有可能葬身大海,但那也比呆在家裏被以色列的炮彈炸死要好,畢竟那是一條“希望之路”。“出口”難民的國家,大多戰火紛飛、恐怖主義猖獗。

  相比於本國,距離不算遠的歐洲,則會讓難民有“天堂”之感。在發生海難的蘭佩杜薩島上,就曾有很多難民對島叔說,他們看中的是歐洲國家優越的福利保障和工作條件。

  許多幸存者都曾這樣給島叔描繪過大致相似的“偷渡夢”:跋山涉水千餘裏,潛入利比亞或埃及北岸,踏上偷渡船一路向北,讓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南部諸島成為登陸歐洲大陸的中轉站,再前往德國或北歐等夢想中的目的地——在那裏,他們可以與分離多年的家人再度團聚,或自力更生為自己找尋立足之地。

  但現實,卻總是比理想殘酷萬分。

2.jpg

  安置與扯皮

  從難民踏上歐洲的那一刻起,他們遇到的就是想象不到的森嚴壁壘。

  比如,今天送鮮花的德國,就是拒絕難民移民的國家之一,但恰恰也是難民向往的國家之一——德國不僅經濟福利良好,也是通往北歐的中轉站。但歐盟內部缺少統一的移民政策,導致難民只能在首次登記國申請避難。

  結果是什么?占絕大多數的,向往德國和北歐諸國的偷渡難民拒絕配合登記。他們甚至為了不在意大利進行登記,用強酸將手指皮膚進行腐蝕,好讓救助中心無法采集指紋,因為“不登記就無法進行轉移”。

  於是,難民集中最多的意大利和希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孤軍奮戰”的狀況。比如在意大利,僅僅救助2013年的海難,就花費了1億歐元,“為整個歐洲買單”;2014年,意大利接納難民超過14萬,2015年剛過去8個多月,已有16萬難民湧入希臘——在經濟自身難保的希臘,這一場人道主義危機,已經不是“能不能過好日子”的問題了,而是“人會不會被餓死”了。

  今年4月的海難發生後,就連聯合國人權特派員,都將批評矛頭直指歐盟,認為正是歐盟方面長期以來“不作為”,才導致北非“蛇頭”人販子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歐盟的扯皮與遲緩,不說別的,從營救行動上就可以看出:2013年海難後,雖然歐委會前主席巴羅佐在海難後第一時間抵達藍島,並表態將“動員全歐盟的力量解決偷渡問題”,但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裏,都只有身處最前線的意大利獨自奮戰。最後在意大利大的呼籲下,歐盟展開了聯合行動,但不僅搜救范圍從175海裏縮至30海裏,就連整體營救預算都比意大利此前的行動少了三分之二。

  鮮花與秀場

  開放的國境很美好,送去的鮮花也很美麗。但溫暖的表面背後,卻是長期的拒絕與冰冷。

  比如西班牙,外交大臣說“願意無限接受已經踏上歐洲的難民,並呼籲歐盟盡快決定西班牙的應接納難民的配額,好讓西班牙做好准備進行接收”,但其實呢?距離非洲最近的西班牙,卻是近年來抵制難民偷渡力度最大的國家,且不說飛地和海峽封鎖之嚴,如果發現難民硬闖可是要槍杆子“伺候”的。同時,這個范圍也限定“已經踏上歐洲的難民”,而不是還沒來的難民。至於“配額”?歐盟自己還沒討論清楚呢。

  傳統豪門英法如何?英國此前的論調是,出錢出船我沒問題,但別給我往來塞人!而法國更封鎖了和意大利的邊境,阻止積聚在意大利邊境小城的大批難民入境,發現潛入者立刻遣送,而據意大利警方表示,法國憲兵遣送回來的難民遠遠比跑出去的多,並還因此還引發了兩國警方的緊張對峙。

  而同屬申根國家的匈牙利,更是剛剛在幾天前宣布關閉國境,小艾蘭的照片一出,便立刻大開國門。

  說到底,誰都不願意火燒到自己家,但也不願意因為火太大遭人指責。難民來了,是能解決一部分勞動力問題,但身份呢?福利待遇呢?甚至是隨之而來的恐怖主義隱患呢?大家都有一堆問題要頭疼。畢竟,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如果想要杜絕地中海偷渡現象,歐盟需要通過合法途徑,接納約100萬北非難民。

  誰之過

  政治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因果反應總是連串,要考慮的因素又實在太多。所以往往我們回望過去,都會覺得“我猜中了這開頭,卻沒有猜中這結局”。難民去歐洲,可不是農民工去城裏打工這么簡單。

  比如,近日有傳聞表示,英、法等國正在考慮對北非展開軍事打擊,以消除“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對地區局勢造成的緊張,從而減少踏上偷渡道路的北非難民數量。若此話當真,不知這些國家會否記得,如今北非局勢惡化究竟誰是始作俑者?

  曾記否,上一次軍事打擊,搬倒了“獨裁者”卡紮菲,但利比亞人民並未迎來想象中的美好未來,而是經曆著長達數年的動蕩;而西方挑起的“阿拉伯之春”,則讓整個北非失去了控制。所以,以正義為旗號的軍事打擊和顏色革命真是良藥還是毒藥?真的很難說。

  今天,包括小艾蘭在內,洶湧的300萬敘利亞難民,究竟又是因為什么才被迫離鄉?同樣,是用軍事手段插手敘利亞問題的西方國家。就連羅馬教皇方濟各,都曾發出這樣的質疑:“我不明白,現在的戰爭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能多賣些軍火?”

  就連人人得而誅之的恐怖組織,也是一棵綿延數十年的苦澀之樹結出的果子:這些恐怖組織,當年又是誰為了政治目的而資助壯大的?

  善惡會轉化,對錯也是。悲傷退去之後,等待我們的依然是嚴酷的現實。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文/滄海一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