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海归创业,路途能否更顺畅

2015-09-14
来源:新华日报

  很多高层次海归手握高端技术,创业不愁项目,但要将满腔的创业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实现从科技专家向企业家的转变,并不容易。他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创业经历能提供一些怎样的启示?记者最近对此进行了一番走访。

  简政放权,期盼力度更大些

  8月29日,记者在无锡采访一家刚刚从留学创业园孵化毕业的企业——江苏三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当满脸胡茬的老板出现在面前,记者几乎认不出他就是5年前刚回国时那个身材瘦削、西装革履、长发飘逸的李崇博士。

  为打破欧美和日韩OLED发光材料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和限制,2009年,曾在日本富士电机做研究员、首创CCM技术的李崇带着200万元积蓄回国创业。5年研发,李崇搭进去所有积蓄,还借遍了亲戚朋友。好在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终于迎来市场的春天,去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

  市场开拓期间饱尝艰辛,李崇体会到与地方政府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今年8月,中国和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 49.1%的海归创业者曾有过失败经历,近三成海归认为回国创业的最大劣势是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

  东英药业董事长黄乐群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注册一个公司,只需网上填写一张表,电邮给类似国内工商管理部门的机构,两分钟可以搞定所有程序。在国内建个厂房,要经十几个部门审批,白蚁防治、雷击、地震、安防、建设等多部门逐一验收过堂,费钱费时费力。黄乐群建议,政府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的力度可以更大些。

  学会分享,让创业之路更平坦

  记者9月1日探访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路888号一个新建厂区,4栋外观时尚的崭新厂房拔地而起。从开始创业,到拥有3.6万平方米的独立厂房、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江苏德明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平一仅用了短短4年。是什么让这个80后的创业之路如此平坦?范平一说,是分享。

  今年32岁的范平一曾在德国学习工作7年,跟随哥廷根大学化学系教授Prof.Dr.Bernd Schroeder系统学习高分子新材料类专业知识,为他归国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将技术转化为产品需要大量资金,一些风投看中了他的项目,范平一从中选择了两家国际知名投资公司进行合作,目前他在公司占有40%股份。

  在不少海归创业者看来,自己辛苦创立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大部分股份被别人占有不划算。但范平一不这么想:“我一个人做,一年销售额也做不到1000万,与他人合作做大蛋糕,如果年利润达到1个亿,那一年就能挣4000万元。”

  与范平一相比,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总裁张国华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里所持股份更少,还不到10%。“但我实现了梦想——我的技术变成了市场销售的产品,为老百姓带去了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药品。”他不无欣慰地说。

  创业集聚,引领产业升级

  大批高层次海归集聚江苏,带来了先进技术,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引领着地方产业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副局长邹小伟说,苏州工业园区正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在前几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园区蓬勃发展的36家众创空间,为这些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智慧动力。

  无锡从2006年开始推出吸引海外留学回国领军人才的530计划,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后530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种子资金、3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为海归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经过10年发展,这项政策已开花结果,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去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带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正是在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带动下,无锡催生了风电产业园、生物医药生产园、投影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该市人社局副局长胡逸介绍。

  南通过去是建筑之乡、纺织集聚地,如今走访南通各大开发区,已是另一番景象。拥有120位国家“千人计划”科技专家和3000名海归的南通,智慧建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创业者相比,他们视野开阔,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当更多海归回国创业,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必将引领江苏产业升级步伐。”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徐瑩]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