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開通接近一周年,市場憧憬「深港通」鳴笛在即。然而股市波動,近日屢屢傳出「深港通」延后推出的消息。本報策劃「展望深港通」系列,邀請一眾專家學者把脈「深港通」,其中,有經濟學家表示,「深港通」的開通時間并非最重要,萬事具備只欠兩個「東風」,就是內地改善股市監管制度及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香港商報記者 譚之穎 李映萱
回顧滬港通機制穩健
回顧「滬港通」開通的情況,「滬港通」交投先冷后熱。據交易數據顯示,截至本年上半年,「滬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74億元人民幣,而「港股通」則達44億港元。截至8月中,最高成交額於7月6日錄得的234億元人民幣,可見「滬港通」受到不少投資者熱捧。雖然之后迎來過山車式的股災,再遇上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等一連串影響內地金融界的「大事件」,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認為,「滬港通」自8月人民幣貶值以來的股價波動未如預期般誇張,雙向資金比較審慎,「滬港通」的機制亦未見有異常,反映機制穩健。他又指,而現在內地金融業的冒升,都是境外資金透過「滬港通」的渠道流入內地,同時亦助長跨境資金的流通,促進內地經濟的發展,有助人民幣國際化。
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亦表示,人民幣一次性的貶值亦對「滬港通」機制的影響不大。他指,隨著內地經濟逐漸與國際銜接,加上內地加強監管,人民幣不會有長期貶值的趨勢。他又預期,人民幣貶值不會突然增加國外投資者對A 股的興趣,故此資金雙方的流向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滬港通推動人幣國際化
總結這年來,「滬港通」開通對經濟及股市的影響,巫伯雄認為利弊兼備。他指出,「滬港通」最重要是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鞏固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由於內地的資金成本遠高於境外,例如境外的資金成本是1厘至3厘,內地的資金成本則是5厘至6厘。「滬港通」的開通正好可以將便宜資金引入內地,促進內地經濟發展,帶動更多內地公司能夠來港上市,同時支持公司市盈率,亦幫助內地股市拓展其深廣度。
除此之外,劉健恒還認為,「滬港通」在市場動蕩之際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交投量,證明「滬港通」作為先行的機制來說,已經絕對符合政策,日后可以作為開通更多類似人民幣跨境渠道的有利借鑑範例,正如「深港通」等。
深港通起航只欠東風
然而,股災形成「霧霾」,令近期滬港股市處於「穹頂之下」,再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壓力,中國經濟疲弱等因素,讓即將於年底開通的「深港通」有可能會延遲。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指,「深港通」若延遲開通合情合理,在現今市況不穩的情況下通車,有可能會遭到冷遇。他說,毋庸置疑「深港通」要開通,前提是市場穩定,而所謂的穩定主要在於A股市場及內地經濟前景明朗,至少市場要出現一個底點。
對此,巫伯雄也解釋,開放「深港通」主要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為,中央政府需要完善股票市場的管理制度,不能讓股票市場大起大落。若是股市風險過高,必定會影響投資者進入市場。其二則為,人民幣匯率需要穩定,或是在短中期具有升值潛力,這樣香港市場就會存在吸引力。他直言,只要市場具備這兩個條件,「深港通」便有機會順利開通。
深港通助中小企融資
此外,早前李小加提及到「深港通」未來的機制亦會模仿「滬港通」運行模式,「深港通」在角色上將會與「滬港通」有鮮明的不同。當然在經濟影響方面,「深港通」更著重於幫助內地中小企業融資。
巫伯雄與廖群均認為,未來內地的經濟發展更需要靠知識和技術的推動。廖群指,目前內地中小企業融資仍然出現困難,同時巫伯雄也認為現時不少投資者對科技產業認識不深,亦欠缺專供創業者成長的天使風險基金。
「深港通」的股票板塊主要集中在知識和技術的科技界別,對此,巫伯雄預料透過「深港通」,香港可以將內地欠缺的天使風險基金引入深圳,使深圳的新興產業有足夠的資金成長,有助香港打造成為知識產權的交易中心以及一個投資中心,促進內地的知識產權可以資本化,同時也令將來專利等發明的回報可以馬上折現。
「二通」扮演角色不同
巫伯雄表示,雖然都是引入外資,但「二通」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不同。與「滬港通」的企業相比,「深港通」的企業資產含量較高,資產規模較小。但「滬港通」的角色則在於幫助外資有系統投資人民幣資產。至於「深港通」則是幫助深圳創新產業獲得融資的渠道。
對於內地經濟放緩是否會影響「深港通」投資者的信心,巫伯雄表示,投資「深港通」基本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他們具備專業知識,有能力考量投資的風險。只要內地經濟穩企,在經濟基礎明朗化,內地企業資本透明化之時,香港繼續受惠成為外資流入內地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