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IPO重啟謠言為何重創股市

2015-09-29
来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

  哪里有股市,哪里就有謠言。

  9月25日,中秋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A股迎來一次較大的向下調整,活生生讓“中秋節”變成“中秋劫”。

  當天上午,微信朋友圈上有傳言稱,“上午剛接到協會通知,新股發行重啟,正在準備”。說得有鼻子有眼,細節十分豐富,似可以假亂真。受此影響,上午10點30分過后,大盤突然跳水,滬指一度暴跌超過2%,逼近3000點。

  盡管后來中國證券業協會緊急辟謠,市場恐慌情緒有所緩解,但全天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仍然分別失守3100點和10000點整數位,創業板指數更是跌逾4%。

  一則毫無根據的謠言,為何就能瞬間重創諾大的股市?辟謠之后,股市指數為何沒能回到謠言之前的點位?我們發現,即使經過昨天的休整,上證綜指也仍然低于謠言傳播之前。

  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未經證實的消息。證券市場由于透明度不高,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信息,滋生了制造謠言的環境。近年來,隨著媒體形式及傳播方式的不斷變化,謠言傳播越來越便利,傳播速度和范圍也大大增加,股票市場更是成為各種謠言的重災區。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謠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主要是因為,謠言能夠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盡管從長期看,謠言并不能增加投資者的額外收益。但從短期看,謠言散布者利用股民從眾心理,通過散布謠言來影響甚至操縱股價,還是可以從中大大漁利的。

  從近年謠言結構的變遷看,我們可以發現,前幾年股市上的謠言主要是“利好謠言”,市場偏好“傳喜不傳憂”。這主要是因為前些年我國證券市場缺乏做空機制,傳播利空的謠言難以從中獲利。而近些年來,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做空機制逐步建立起來,市場上“利空謠言”越來越多,成為謠言的主流。尤其是今年來,在股票市場大幅波動期間,利空謠言一個接著一個,層出不窮,生生不息。

  證券市場謠言滿天飛,不但造成股價異常波動,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影響投資者對市場信息透明度和真實性的信心,還嚴重危害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

  為解決這個難題,早在1996年,中國證監會[微博]就發布了專門的規章,要求上市公司及時辟謠,還為此制定統一的辟謠公告格式。隨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通過發布澄清公告等方式,對謠言進行澄清。同時,證監會也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經常就各種傳聞進行回應。

  但從結果看,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怎么好,謠言“澄而不清”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時候,即使有關部門或上市公司進行辟謠,指數和股價也難以在短期內恢復正常。

  這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首先,這是因為證券市場并非完全有效市場,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并非都是理性的;其次,我國證券市場不夠成熟,數量眾多的中小投資者,對于謠言往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再次,這也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質量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管有關。

  我國證券市場一路走來已有二十多年,道路曲折,成績矚目。盡管還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但如果采取適當辦法,將會得到逐步解決。具體到謠言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治理:

  一是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謠言的查處,提高傳謠的違法成本。證監會不能僅僅停留在“不信謠,不傳謠”的一般性呼吁,更重要的是聯合公安、法院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采取有效方法,嚴厲打擊傳謠者,從源頭上遏制住謠言的制造和傳播。

  二是上市公司要加強信息披露,讓謠言止于真相。涉及個股的謠言,相關公司做好輿論的監控預警工作,及時、詳細并堅決地進行澄清, 積極主動披露真實情況,提升澄清的有效性,讓公眾打消疑慮,降低謠言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效應。

  三是媒體要提高認識、加強自律,主動抵制謠言。近些年來,以微信、微博為代表新型媒體渠道蓬勃興起,信息源的復雜多元和傳播速度的加快增加了投資者甄別的難度。媒體要堅守職業底線,增強專業的分析判斷能力,使各種謠言喪失傳播渠道。

  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做好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加強與公眾溝通,使投資者能從合法渠道獲得信息。在重大信息披露之前,應加強對這些重大信息的保護,以防止知情人利用信息進行內幕交易或在公開場合披露信息。

  當然,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自身也應提升對謠言的辨別意識與能力。平時,對股票要有合理預期,不要寄希望于從所謂的“小道消息”、“內幕消息”獲取暴利;遇到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更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理性判斷,不跟風,不盲從。

  在證券市場上,謠言從不會銷聲匿跡。只要信息不對稱,只要傳謠能獲利,只要投資非理性,謠言就會一直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我們能做的是,讓陽光照進市場,用制度阻擋謠言。

  (作者:董希淼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