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面对日军在南京的疯狂屠杀,丹麦青年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勇敢地站出来与其他国际友人一起设立难民营,使成千上万南京百姓免遭杀戮。日前,记者来到丹麦奥胡斯,采访了辛德贝格的外甥女、丹麦辛德贝格基金会主席玛丽安·斯滕维格,听她讲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设立难民营保护成千上万南京百姓免遭杀戮
20世纪60年代之前,玛丽安从没有听说过南京大屠杀。60年代后期玛丽安到美国读书后,同定居在美国的舅舅辛德贝格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有一天,辛德贝格对玛丽安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但他的内心仍为那些无辜惨死的南京百姓感到悲哀。他还把当年南京市民送给他的一面绣有“见义勇为”4个字的锦旗送给了玛丽安。玛丽安对那场战争的认识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也从此与舅舅的英雄事迹、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辛德贝格1911年生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辛德贝格从小就渴望冒险,梦想周游世界,因此他中断学业当了水手。1935年,他乘船来到上海,轮船刚刚靠岸,就目睹了一场残酷杀戮,9个受雇于日本邮船公司码头的中国员工遭日军残忍杀害。1937年,辛德贝格被丹麦史密斯公司派往南京,与德国人卡尔·京特一道负责保护位于栖霞山的江南水泥厂。京特和辛德贝格到南京后不久,南京大屠杀就开始了。
面对日军的疯狂屠杀,只有26岁的辛德贝格选择了拯救而不是冷眼旁观。他与京特一起在栖霞山东麓设立了一个难民营,在厂内升起德国和丹麦国旗,并与日军进行交涉。从1937年末到1938年春,他们利用西方人的身份不断阻止日军对难民营的侵扰,保护和拯救了2万多名中国人的生命。
辛德贝格还不顾危险,多次开车进入南京城区,为难民营采购食品和药品。一次下大雪,天寒地冻,有一批难民病倒了,辛德贝格决定冒险送几个危重病人进城救治……这件事被记载在了著名的《拉贝日记》里。为了使伤病员及时得到救治,他还从鼓楼医院请了两名护士,带上药品、绷带,在水泥厂开办了一个临时的小医院。
讲到这里,玛丽安打开一本装着黑白照片的相册,那是辛德贝格冒着危险在上海、南京等地拍摄的记录了日军暴行的珍贵照片。照片中有的是刽子手在刀砍、枪刺中国俘虏,有的是日军在南京郊区活埋中国百姓。辛德贝格还在照片下边用打字机直接打上说明——“他们任意拉出年轻小伙子枪毙”“喝醉酒的士兵看哪个人不顺眼就用刺刀捅死或捅伤,以此取乐”“田里到处是尸体”“昼夜可以听到哭泣声”……
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暴行
在南京期间,辛德贝格冒着生命危险进城,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递交了控诉日军暴行的难民信件。另一名国际友人拉贝随后把信件送到上海,在上海租界的西方新闻出版物上发表出来,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暴行。他还邀请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马吉牧师来栖霞山考察。马吉的《栖霞山之行报告》以及最终汇集成《南京暴行纪实》的珍贵电影镜头,都是在辛德贝格的陪同下完成的,而它们也成为战后马吉牧师在国际法庭作证时的有力证据。
1938年3月,辛德贝格在日军的逼迫下不得不离开南京。他转道日内瓦回国时,第二十四届国际劳工大会正在日内瓦召开。他为大会代表和各国记者播放了记录日军在中国暴行的纪录片并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残酷的真相令观众极为震惊。当时参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朱学范称辛德贝格为“中国之友”。
1939年辛德贝格移居美国。然而历史终究不会被湮没。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玛丽安和母亲碧顿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立了联系。为了铭记历史,维护和平,她们为还原历史真相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工作。玛丽安还数次前往南京等地,与当年被救助的中国人见面,并在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上发言,介绍辛德贝格的英雄事迹。玛丽安一家所做的一切,让中国、丹麦和世界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2013年,以辛德贝格为纽带,奥胡斯市与南京结为姊妹城市。
玛丽安高度评价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她说,二战期间中国和美英等西方国家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胜利来之不易,是千万军民的牺牲换来的。战后,没有彻底追究日本的责任,导致历史问题遗留下来。而真相存在于历史资料里,寻求真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