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以色列何以成為“世界硅谷”

2015-10-11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潘光

  僅有800多萬人口、2萬多平方公里國土的以色列號稱“世界硅谷”。它坐擁幾個“世界第一”:人均擁有圖書館、人均擁有圖書量、人均讀書比例、每萬人中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數……10月9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做客由《光明日報》光明講壇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光明·元濟講壇,開講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成功之路。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潘光看來,猶太文明5000年歷史的積累成為以色列創新的歷史文化底蘊。首先是一種烏托邦情結。烏托邦主義是猶太人的夢想。最早來到今日以色列土地上的猶太民族深受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要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合作、互助的新社會。在希伯來語中,“基布茲”的意思就是“集體”,它是以平等和公有原則建立起來的定居點,早期強調“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為以色列創新樹立了典范。

  而漫長流散年代中的苦難強化了猶太人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受包圍的恐懼感、對威脅的特殊敏感性、社群內部的休戚與共構成了猶太人創新的心智模式:“除了發展別無選擇”,“要么創造奇跡,要么走向地獄”。以色列一詞的本意也是“與上帝角力的人”,在向現代科技進軍的過程中,以色列人體現出了一種強者精神。

  在歐洲反猶盛行的歷史下,猶太人深受社會排斥,不得不用經商獲得生存權,因此“重商”成為傳統,也塑造出猶太人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及更強的競爭、冒險和創新意識。潘光說:“這在以色列很明顯。以色列商人不僅僅想著賺錢。這代產品賣得好,他們馬上想著下一代產品怎么做。”

  現實的發展需要

  以色列的發展環境與政策也為其創新提供了強勁動力。潘光舉例,以色列缺水嚴重。以色列科研人員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開發,設計出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控制滴、噴灌技術,使之逐漸取代了地面自然灌溉,在農業生產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并節省了水資源。同時,以色列科學家開發淺層地下水,對生活污水進行再利用。目前以色列還是世界上用再處理污水進行灌溉最成功的國家,使用污水占污水總量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二)為世界第一。

  除了缺水,能源不足也是以色列一大問題。以色列大部分地區全年日照時間在320天以上,因此太陽能就成為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如今,80%的以色列住宅屋頂上都裝著一面閃閃發光的“鏡子”,這是以色列研制的太陽能采集器,可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和熱能,用于家庭照明和燒熱水。

  再比如,以色列45%國土為沙漠的現實條件也讓以色列為之投入了大量科研精力。通過科技,以色列的可耕地面積由立國之初的10萬公頃增加到44萬公頃,灌溉面積從3萬公頃擴大到26萬公頃,堪稱“沙漠奇跡”。

  延續一生的教育倡導

  在以色列,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左右。他們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孩子打破思維定式的能力。在以色列中學,有一門課叫“年輕企業家”,直接要求學生獨立設計一套自主創業的方案,以擺脫思維束縛。甚至有以色列專家告訴潘光:“以前猶太母親希望孩子成為律師,但現在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退學創業。”

  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以色列鼓勵每個大學成立自己的孵化器進行資金資助,還成立高校科研成果商業化中心。潘光說:“在以色列,創新不僅是經商和管理系的問題,還是哲學、文化的問題,各學科都可以參與進去。”而且研究機構、院校和企業之間也會展開密切合作。

  此外,以色列還十分注重職業教育和業余教育。隨著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的不斷興起,每年高科技行業新增約7000到8000個崗位,但是只有不到6000名畢業生能滿足需求。因此,政府新推出方案為年齡較大的員工免費教授最新的科技課程,讓他們可以填補高科技職位空缺。“在以色列,老頭都在念書。”潘光說,近幾年以色列有不少創新成果其實源于中老年和退休人士。

  積極的政府支持

  在建國之初,以色列就成立了國家科學委員會。60年代以來,政府各部紛紛建立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潘光說,為保障科研開發的經費需求,以色列政府除由國家財政撥款解決70%左右的科技發展經費外,還通過吸引國內外科研開發基金和企業的研究開發投資等補足另外30%的缺口,使以色列成為世界上按比例計算研究開發經費最高的國家。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以色列高等院校強大的科研力量大多不問產業發展和需求,出現了“與經濟發展相脫節”的情況。為此,以色列工貿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于1993年推出“磁鐵計劃”,以支持企業與學術機構組成研發聯合體。這些聯合體可以得到多年(通常為3—5年)的研發支持,額度為核準研發總預算的66%,更不必償還。

  對于那些因缺乏資金支持、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能力而倒閉的創新企業,以色列政府拿出風險資金1億美元,吸引國外經驗豐富的風險資金管理公司加盟成立YOZOM公司,并吸收私人風險資金成立風險投資基金。2008年,以色列人均風險資本投資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多倍。風險投資業的崛起也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

  活躍的國際合作

  潘光稱,以色列一直努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優秀人才,比如與其他國家建立一系列科學研究基金會、聘請世界一流科學家、從新移民中發掘人才。蘇聯解體前后,從1989年至1994年,就有近萬民科學家和約5萬名工程師從前蘇聯移民以色列。1993年以色列新移民中各類專業人員比例高達70%。以色列還在1995年推出GILADI計劃,聘請世界一流的530位外國科學家赴以色列進行為期3年的研究工作。

  以色列還特別善于引進并改造國外技術。比如以色列引以為榮的“幼獅”式戰斗機正是引進他國先進技術加以改進后的產物。不過,經過以色列技術人員對外國技術的消化和改進,以色列生產的“改進型”產品往往比技術來源國的“原始型”產品更為先進。在潘光看來,這正是猶太人在2000年離散生活中形成的善于博采其它國家、民族之長的傳統的生動寫照。

  此外,以色列科教、創新事業的發展,得到了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持。世界各地猶太社團一直大力資助以色列的科教和創新,設立各類基金會和獎學金,捐贈教研基礎設施。以色列則以捐助人的名字命名學院、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宿舍區、教室、醫院等,并經常舉行各種聯誼和校友活動,增進捐助人與受贈單位的友誼,如授予榮譽博士、教授、舉行紀念碑、牌揭幕典禮等。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