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不能承受的中產之重

2015-10-15
来源:南都

  近年來,“中產階級”跟“平均工資”,儼然成了最容易激起全民“拖後腿”焦慮的兩個新聞關鍵詞。比起被“中產階級”這一群體化標簽收編,很多人更喜歡用“屌絲”自居,將自身代入到“醒工磚”的自嘲中。而與“中產階級”符號不受待見相對應的,是關於中產階級定義與人數之爭的延綿難休。

  激活這番爭論的最新由頭,是昨天被熱傳的一則題為“中國超越日本成全球第二富國家,中產階級人數超過1億人”的新聞。新聞說,根據瑞士信貸銀行最近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中國中產階級數量達到1.09億人,雖然只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但卻超越美國的9200萬人,中國由此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最多的國家。

  “全球第二富”“中產超億人”……嘖嘖,這兩個數據拎出來,瞬間情感沖擊力可想而知。有些人抱著“我錢少,你可不要騙我”的態度質疑,也有人以一句“然並卵”一笑而過。當然人家瑞士信貸也注明了,此處的“中產”,是以個人財富為主要指標,其裁量標准是以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區間———5萬至50萬美元為基准,以IMF版本的購買力平價(PPP)進行彙率換算。說白了,就是對財富達到美國中產標准的人數之統計。

  這“唯數字”的界定,比起網上流傳的“中國中產階級十大標准”要簡單得多。不過這好歹是跟國際接了軌的標准,比起2010年亞開行以“每天消費2至20美元”為標尺得出中國中產階層多達8億、社科院2011年城市藍皮書稱到2009年中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達2.3億人的結論,也少了些浮誇。

  平心而論,所謂“中產階級”的人數逾億,盡管在總人口中占比不高,可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的映射;其規模成“全球最多”,儼然也揚我國“富”。然而,這也只是經濟維度的考量:照這標准,那些“買買買”的中國大媽早就算中產了,可她們果真跟文化或社會學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沾邊嗎?

  或許她們算,但那也是中國式中產。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作家鍾二毛的小說《小中產》和鄭智化的歌《中產階級》。前者寫了一對80後夫妻,大學畢業,奮鬥幾年,工作穩定,有房有車,剛幻想過上了“中產生活”,就被現實打臉:二套房、假離婚、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投資理財、辭職創業……生活與茶幾無異,上面擺滿了杯具;後者則唱道:“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著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常常喝著可樂/我吃著漢堡/只是心中的空虛/饑渴無法填飽”。

  這無疑道出了中國式中產者遭遇的現實困境:他們或許在小康階層之列,卻難言“有恒產”,動輒被一套房套牢,經不起一撥股災的席卷,還得擔心老無所依;他們或許看似生活體面,卻常感空虛,亦無“恒心”或者說屬於中產階級應有的恒定價值觀,更沒有布迪厄描述的法國中產的成熟品位、甘斯刻畫的美國中產的品位文化。

  而缺乏穩定預期下,他們也很難生出中產階級認同感。不少人就像電影《夏洛特煩惱》裏“只身赴宴雞毛裝”的夏洛,也難逃被調笑“都是同學裝雞毛”般的窘態。他們都是“兩面人”,一面是為光鮮生活所累的倦態,一面是精神認同的匱乏與困窘。O h,對了,別忘了該片的英文片名叫《GoodbyeMr.Loser》。(作者:仲鳴)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