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

內斗讓康佳剩半條命 大股東眾叛親離

2015-10-21
来源:法治周末

  所謂金九銀十,機不可失。當其他傳統家電企業鉚足勁,推新品,做促銷,全力以赴,從消費者手中賺取真金白銀時,彩電行業五朵金花之一的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康佳)則陷身水深火熱的內斗難以自拔,任憑一年中最好的時光和機會從指縫間白白溜走。

  9月25日,康佳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兼副總裁宋振華因個人原因辭職。九月末,包括總裁劉丹、監事張光輝、獨立董事張民等其他高管紛紛遞交辭呈,以這種職場上不可調和的激烈方式,表達對大股東華僑城集團的不滿和憤怒。

  總裁劉丹只做了三個多月,但康佳卻發布了100多項人事調整,波及范圍涉及整個公司各階層,甚至集團高層領導主管的業務范圍,都被打亂重新分配——有40多位中高管調崗,多個部門總監或副總被換。很明顯,這些人事變動已經不再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促進公司發展,而是權力爭奪和分配的白熱化。這也使得公司上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所有人要么卷入斗爭中,要么無奈旁觀,隨時做好卷鋪蓋走人的準備。公司的離職率是以前數倍。這種斗爭讓康佳在經營上慘淡無光,據其財報預估,今年前三季度虧損高達8.3至8.8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紀錄。經濟觀察人士洪仕斌認為,鑒于康佳內斗沒有完全蓋棺定論,元氣一時難以恢復,市場機會仍在流失,所以,今年虧損或繼續擴大,這種無休無止的內耗讓康佳只剩下半條命。

  大股東華僑城眾叛親離

  康佳是彩電名企,彩電業務占其業務總額的75%左右。但華僑城集團卻是其第一大股東,占有25%股份。華僑城主營業務是房產和旅游。在主營業務上,雙方沒有多大交集,難言互補性的相關多元化。華僑城之所以能夠登堂入室,是因為康佳開拓了新業務房地產。在大力投資房產過程中,華僑城一步步變成了康佳第一大股東,為日后內斗埋下禍根。

  成了第一大股東,華僑城的控制欲望就水漲船高起來,想外行控制內行了。這種掌控欲望引起了中小股東和康佳人的普遍不滿。他們希望華僑城只做股東,不要染指康佳經營管理。在他們看來,雖然華僑城是康佳第一大股東,但在康佳這么多年的成長壯大過程中,沒有做過任何實質性貢獻,也沒有對康佳“輸過血”,對康佳現有業務和今后發展都無法提供什么幫助,因為華僑城既沒賣場幫助銷售家電,也沒家電上游核心零部件可以供應,只知坐享其成,瓜分利益。這是中小股東和康佳人無法接受華僑城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作為第一大股東,華僑城找不到不干涉康佳戰略和管理的理由。對康佳這塊肥肉,華僑城是志在必得。

  但在今年5月28日康佳中小股東大會上,華僑城大意失荊州,中小股東成功實現逆襲,所提代表在董事會七個席位中占據四席,而大股東華僑城只是保留了兩個董事席位,一個獨董席位,成為董事會中的少數派。中小股東選舉出來的張民任董事局主席,華僑城提名的劉鳳喜任總裁,由華僑城主導董事會的局面被打破。但華僑城并沒有善罷甘休,就此妥協。華僑城積極運作,兩周后,劇情逆轉,由華僑城提名的劉鳳喜擔任董事局主席,張民下課。一個上市企業,兩周內兩換董事局主席,這在國內上市企業發展史上極為罕見,雙方矛盾之深,斗爭之激烈,讓人嘆為觀止。

  這種斗爭讓康佳身陷虧損泥淖,讓康佳生態圈蒙受巨額損失,品牌美譽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經銷商信心流失,人心渙散,甚至廣大股民亦深受其害,損失慘重。內斗中,康佳股票不得不于6月12日停牌,其時股價為30.17元人民幣。9月11日復牌后拉開了大跌序幕,連續七個跌停版,股東們欲哭無淚,怨聲載道。由于康佳的業績和行業地位持續下滑,中小股東才得以在年度股東大會上成功實現逆襲,所選出代表占據董事會多數席位。人心思變,他們希望推動康佳完善治理結構,促其康佳向智能化和“互聯網+”快速轉型。

  大股東將康佳帶向何方?

  在彩電行業中,康佳曾是當仁不讓的領頭羊,為國產品牌抗擊洋品牌立下汗馬功勞,風光無限。但好漢不提當年勇,康佳近兩年不僅丟了龍頭地位,更難堪的是,現在康佳行業地位和業績一直在持續下滑,在彩電行業五朵國產金花中排名墊底。以今年上半年所占市場份額來看,同城兄弟創維成了領頭羊,占有20%的市場份額,海信和TCL分別為18%和16%,他們組成的彩電第一梯隊,把康佳遠遠拋在身后。緊隨其后的長虹占11%,康佳只有9%。

  互聯網企業小米和樂視對智能電視領域亦是虎視眈眈,業務風生水起。他們的橫空出世,既給傳統企業造成巨大沖擊,又帶來巨大啟發——加快軟硬件業務的融合,向“互聯網+”快速轉型,布局智能化和“互聯網+”,才是傳統制造企業的出路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講,“互聯網+”是傳統企業的救命稻草。道理雖然大家都明白,但并非每個企業都愿意做出改變。創維率先思變了,所以,創維過得很滋潤。

  康佳就沒撈著這根稻草。代表大股東華僑城上位的現任董事局主席劉鳳喜或許從心理排斥互聯網,他認為傳統制造企業突然轉型到互聯網很難,應先內部有了互聯網意識后,再向外部推廣。由此看來,他認為康佳向互聯網轉型時機尚不成熟。但現實情況是,競爭對手的互聯網化已經如火如荼,并且開始嘗到甜頭了。反應迅速是互聯網的一個本質特點。如果康佳再不迎頭趕上,任機會白白流失,那就不僅僅是“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能概括得了的了。在康佳內部高管中,熟悉互聯網業務的,宋振華算是首屈一指了,中小股東選他,原本希望宋振華能夠帶領公司向著“互聯網+”發展轉型。現在宋振華離職,也間接折射了康佳向“互聯網+”轉型的困難重重——作為更為傳統的房產企業華僑城或許更難接受新生事物,在他們看來,或許控制康佳比康佳轉型和謀求生存發展更重要。

  在這段動蕩階段,康佳數字平板業務的主管劉丹曾經做過公司總裁,他也曾經是京東彩電負責人,對互聯網業務也很懂行。在他掌舵康佳后,曾經雄心萬丈,希望把康佳引向正軌。但遺憾的是,劉丹亦是板凳兒沒坐熱,就被大股東華僑城給攆下了臺。這種來回折騰,讓康佳內部暮氣沉沉。包括研發、市場、生產、管理,品牌等各個環節都受到嚴重打擊,大家得過且過,感到前途渺茫,士氣低落。

  由于劉丹是中小股東選的,推行新政得不到大股東支持。所以,到頭來亦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得不黯然下課。由此可以看出,在上市企業里,是大股東說了算,大股東很難容忍小股東指手劃腳。如果劉丹帶領團隊把業績做上去,給中小股東揚威壯氣,大股東豈不是顏面無存?

  現在大股東代表劉鳳喜終于掌權了,目前雖然尚不能完全掌控局面,董事會仍在中小股東手中,重大事項仍須經過股東大會決定。但雙方已經暫時馬放南山,鳴金休兵,為第四季度的業績奮起直追提供了可能。但康佳的內斗因素并沒有完全排除,董事會的結構仍然為日后沖突埋下種種隱患。

  在大股東華僑城看來,經過多年發展,康佳積累了巨額資源,這些資源就是財富。這正是華僑城挖空心思做康佳大股東的理由。或許華僑城認為,把康佳這些資源發掘出來,為其主業房產和旅游服務,更能賺得盆溢缽滿。康佳總部南山區的開發就是一個例子。康佳曾想將其作為寫字樓出租,一年給康佳帶來一億多凈利。但大股東華僑城反對,后來,雙方達成協議,合作開發。此舉被認為是華僑城染指瓜分康佳利益的把柄。

  康佳是彩電名企,在其鼎盛的2002年前后,被稱為“彩電中的貴族”,品牌影響力之大,聲譽之好,可見一斑。其創始人陳偉榮畢業于號稱中國彩電超級班的華南理工無線電工程專業,與TCL總裁李東生,創維創始人黃宏生并稱為“華工三劍客”。這么多年來,消費者一直把康佳作為彩電企業來看待,如果康佳做其他,恐怕消費者不看好,市場不買賬,也很難有所作為。

  2014年康佳虧損4.75億元。今年康佳虧損在此基礎上有望翻番。這都是內斗惹的禍。康佳沒落,讓人痛心疾首。筆者只想弱弱地問一句康佳大股東華僑城:你想把康佳帶向何方?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