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顾城-故城》:理想主义的青春期不会再有

2015-10-22
来源: 凤凰读书


对于顾城,我们还能谈些什么?他的诗歌、故事、传说,真真假假,已被叙述过千万回。正如顾城在诗歌《山影》中所写道的,“他变成浮雕/变成纷纭的故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这首诗仿佛顾城为自己身后命运写下的注脚。他的形象在他死后的舆论中不断发酵、变形、异化,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符号。与海子殉道者的牺牲而获得巨大的声誉与象征意义不同,顾城之死伴随着巨大的道德争议,“杀人犯”、“恶魔”之形容哪怕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十分盛行。光是顾城生前的所作所为,比如“第三者”这件事,就足够触痛当代人的神经。如果抛开诗歌,顾城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被大众口诛笔伐的“槽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故事也对读者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确保了顾城的盛名不衰。有时,他的诗歌反而变成了一种点缀,一个背景。与窦唯摆脱不掉王菲话题的命运有些类似,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更多的是顾城与谢烨、李英之间的爱恨情仇。可是,谈论顾城又怎么能绕开他的诗歌呢?

我最早接触顾城是在刚上高中时,那时我疯狂写诗,疯狂模仿,顾城可以说是我模仿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纯美,他的脆弱,以及他的神秘空灵,都深深地打动了青春期那颗敏感的心。而我身边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青春期喜欢上顾城的诗,而成年后将他抛弃者也大有人在。正如书中西川所形容的那样,顾城的诗对他来说“太甜了”——似乎,顾城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期。那么,他是否就是很多人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青春期诗人”(这样的评价在海子身上也十分盛行)?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反对这种说法的。顾城固然有很多幼稚的作品,但是,在他最好的那部分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天才诗人所具备的特质。比如早期的《早晨的花》,后来的《来源》、《熔点》、《实验》等组诗,以及那首著名的《墓床》,顾城在这些杰出的诗作中找到了抒情性与异质性的平衡,奇崛的意象中不乏诗意的流淌,空盈又充满玄思。正如卡尔维诺所说“应该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这在顾城最好的那批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尽管顾城像其他朦胧诗人一样,直接受惠于西方文学(如洛尔迦等),但顾城积极汲取古典的力量,由于性格因素,他弃绝了古典文学中世故老辣的部分,保留下来的是活泼与纯真。他近乎完美地将传统中最好的部分与西方体系衔接,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诗”,这是真正的创造。如果说北岛为中国现代诗注入了反抗精神,那么顾城则让现代诗真正具备了灵魂,也就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价值。

我曾经与朋友讨论,主要围绕着朦胧诗人们的文本究竟谁能留存下来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留存”不是指“文学史”的层面,而是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谁的文本真的能在几百年后依然生机勃勃?或者说,真正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准?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只有顾城和梁小斌——我们甚至“放弃”了多多。而理由是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学的重新对接,今天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任何一个诗人的文本,语言的启蒙已经完成,北岛、多多、舒婷等诗人的使命业已完成。况且,不客气地说,他们进入新时代后也并未如梁小斌般日益精进。

“中西结合,疗效快”,这个被过分简化的“中西”概念甚至成为了药品广告语。许多中国诗人都在朝着“中西结合”的目标前行,而这其中做的最好的,无疑只有顾城、张枣等少数人。

夸了这么久顾城,却还没提到这本书,真是惭愧。《顾城-故城》脱胎于凤凰文化频道策划的纪录片《流亡的故城》,差不多两年前我参加了那部电影的发布会。影片采访了很多顾城生前好友,唐晓渡、西川、文昕、肖全等,其中还穿插着演员的演出。那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但令我稍感不适的是演员演出的部分,演出来的顾城依然没有脱离文艺青年的想象,何况演技也并不高明。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恰恰也是演员表演的一幕——影片结尾,顾城渐行渐远,忽然他回过头来,脸上赫然戴着一副白色面具,他凝视身后良久,继续前行……这一幕是影片的点睛之笔,结合顾城身前身后的种种际遇,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

成书后,演员的部分没有了,留下的都是顾城好友采访的文字实录,这让全书更多了规划与齐整,结构也很清晰。从那些回忆的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回顾顾城的一生,并且由于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更多了一层代入感。正如前言中所说的,“不如我们就拍一个父辈的青春期吧”,是的,在这些回忆里面,不仅仅有顾城,更有对过往年代的回忆。当唐晓渡讲述当年的诗歌盛况时,当芒克顺便提到自己看大门、做生意的经历时,当杨炼回忆另一个自杀的诗人蝌蚪,当肖全如今用佛学解释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照片和人的关系”时,种种细节,让我们对曾经那个并未亲身经历过的年代更多了些认识,似乎也让我们对“理想”这个如今被滥用的词也更多了一层真切的体察。

这是我们父辈的“青春期”,也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青春期”,无论如何,再不会有第二次。海子以殉道的姿态死于九十年代前夕,而顾城也在九十年代客死他乡。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轰轰烈烈的九十年代拉开了序幕。诗人之死似乎告诉人们:八十年代真的过去了。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