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林格分享教育散文中的教育之道

2015-10-22
来源:凤凰读书


 

《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与《做有智慧的教育者》由著名教育专家林格所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这样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人,可以让每一个接近他的人都感到舒服、流畅、天真,这种人就是我们说的高人,不过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高人,养成的方式有二:一是把自己的重心放低,一个人把自己放得越低,在别人的眼里地位就越高;二是控制情绪,达到一种平和而宽容的状态,拿破仑讲,一个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十座城市更加伟大。假如,我们的教育者能做成这样的“高人”,那么,他的学生是根本不需要教的,他们自己会成长,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充满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对“教育之道”的感悟。《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对于“道”的总结。何谓“无为”?当真是无所作为吗?其实不然。“无为”即自然,是修道之人一生追求的崇高境界,其最终目的却是“为”。所谓“无为而为”,正是指一个人遵循一定的规律来管理自己的状态与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成就所有的事情。

历时一年半,清华大学出版社精心推出了重点壳装精装创新教育套书——《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与《做有智慧的教育者》。该套书是由长期关注教育内涵改革的著名教育专家林格所著。这两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教育学散文性风格,并且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为姊妹篇。深邃的洞见,格言式的感悟,生动清雅的语言在文中俯拾皆是,令人回味无穷。

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这需要教育者的自我修炼。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来,那就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者的使命是什么?林格用装帧得能让人静心阅读的两本教育散文回答了这些看似简单却隽永深沉的问题。

教育者的修炼就是全维度、多元化了解并理解:教育就是生长。人与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泥土。做“扎根”的教育,其策略也就是疏松土壤,维护根系,温暖人心,打开心门,培养人格化的习惯。维护心力,则是教育之本。每一个人最需要的是心力的补充,心力强大,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教育者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了。心力,往往来自于教育者自身的内心道德与心理能量,比如梁漱溟解读父亲作用时谈到,小时候,他在看父亲如何和恨自己的人打交道,如何对待犯错误的人,如何对待情绪不好的人,如何对待看不起自己的人,从中他感受到了“宽容”与“大度”,从而心力倍增,受用一生。

当然,除了父性的“宽容”,还有母性的“温良”以及师性的“信任”、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都是人的心力得到补充的源泉。心力的传达与输送,并非说教可以实现的,而是通过心灵的感知、感受、感动、感悟甚至感应来抵达,所以,教育的过程,就变成了心与心的相互呼应,“不教而教”。

细细品味林老师的这两本书,当真为他的教育观而折服。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须对教育的认识进行提纯、萃取,回归本质,举一反三,最后做到深刻、通达、透亮和系统。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即如赏鉴书画,当代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曾说:“所谓看画是指每一张画的内容如何描绘,画面内容的用意、手法,印章如何雕刻,雕刻的内容是什么,都要看懂。以每天一张的速度来看,看累了则在茶余饭后再看,反反复复地看,才算看过。此外,当你的藏画从五百张变成五十张的时候,当你看完两万张画的时候,才能在收藏界有发言权。”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智慧的产生,一定是在无数多的教育实践中,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不断反思,千锤百炼之后方能悟得其中三味。

该套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给予读者最大限度的自由性,让读者进入一种轻松、休闲的阅读状态。书中内容各自成文,编排上没有特意的顺序,便于读者随手打开阅读。尤其是书中用黑色字体编排了文章的精华部分,适于引导读者阅读、记忆。无论读者翻阅到哪一页,目光停留在哪一行,都能够开始即兴阅读。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格说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方法会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与精髓”。这即是作者创作的意义所在。

此次出版的《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与《做有智慧的教育者》,采用罕见的盒装精装设计,纸张质感悦目,设计风格古典素雅,让读者全维度体验教育物质之美。精细的装帧,雅致的书签,内附作者签名页,以及瓦楞纸盒的外壳,是专为潜心教育的专业人士、重视育儿的家长和重视自我教育的人士等特别定制的收藏版本,特别适于校长亲手赠与教师,育己育人。同时,这套书也是赠与年轻父母或教育从业者的最佳礼物之一。

所谓教育之道,可从每日轻松的阅读中体验;所谓教育物质之美,可从整体装帧和全维度阅读体验并触摸感受。

 

作者简介:

林格,他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京城教育界四少之一。长期任职于国务院直属研究机构,现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师大国内合作办公室特聘专家、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同时兼任全国122所中小学名誉校长。因长期坚持蹲点一线调研、实践,曾被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勉励为“用脚做学问的人”,教育作品有《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教育者的自我修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等。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