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中企闖蕩印度:機會常在預虧后

2015-10-27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一邊是需要提升基建等水平、逐漸向外資張開雙臂的印度,一邊是產能過剩、需要更大市場且國際化需求強烈的中國,中印雙方需求的契合催生了加強合作的最好時機。

  雖然中國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印度是中國在南亞的最大貿易伙伴,但中企在印度的投資卻微不足道。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2014年期間,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累計共2140.5億美元,來自中國的投資累計只有3.96億美元,占比不到0.19%,排名第28位。

  在印度中企商會秘書長黎劍的印象里,從2014年起,進入印度的中國企業突然增多了,一年里就有100多家中企來到印度。目前,在印度投資的中企共500多家。

  對中國企業來說,印度的制造業和基建最為誘人。除此之外,當地的優勢產業——制藥、IT服務、農產品和文化娛樂等也在獲得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

  截至今年6月底,印度獲得的FDI總額高達300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以上,從去年全球排名第五躍居榜首,超過了中美這兩個最熱門的投資目的地。自2014年5月莫迪總理上臺后,提倡市場經濟和向外資開放的政府就令印度當年的FDI項目增加了47%。

  亮麗的GDP增速、35歲以下年輕勞動力占近65%的人口紅利、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人數第二多(3億)的互聯網用戶規模以及還在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印度經濟的潛力讓人望塵莫及。

  印度市場比中國大幾倍

  對多數中企來說,蘊含巨大潛力的市場是進入印度的最大動力。

  拉森-特博洛隧道股份聯營體CC-27標公司商務經理謝健這樣描述當地軌交的市場:“中國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中國的軌道交通里程已經將近3000公里;反觀印度,全國只有250公里左右,規模還不及中國上海的一半,上海大約550公里。”也就是說,印度目前的軌交規模僅為中國的1/12。根據印度的十二五計劃,印度將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1萬億~1.2萬億美元,占GDP約為8%~8.5%,將是十一五期間的兩倍多。

  對于早在2004年就在印度建立分公司的上海電氣來說,動力也很簡單,那就是這里的市場足夠大。與截至2014年中國約14.5億千瓦的電力裝機容量相比,印度只有2.45億千瓦的總裝機規模,僅為中國的1/6。另外,印度的人均用電量也只有中國人的1/5。

  “印度農村大概還有1/3的人用不上電。從這個角度來講,印度有很大的潛力。”上海電氣印度分公司業務拓展處處長張清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2004年~2011年的8年井噴期里,上海電氣總共在印度拿下了60億美元的生效訂單,總裝機量為2400萬千瓦。

  海爾進入印度也已經第10個年頭了。吸引這個中國品牌的,同樣是印度的市場以及充足的年輕勞動力。海爾集團南亞印度產品總監黃德成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品牌現在進入印度正當時,除了印度的經濟形勢不錯之外,如今在印度市場,日本品牌已經不行了,中國品牌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韓國,而要與韓國企業競爭,需要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全行業的中企共同參與。

  隨著莫迪政府上臺,印度進入了改革和開放的時期。活躍的氛圍加上企業本身的國際化考慮吸引了浙江上市民企正泰集團的進入。

  2022年,印度計劃規劃太陽能光伏電站1.7億千瓦裝機容量,這對包括正泰集團在內的中企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今年10月15日,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南存輝向莫迪親手遞交了投資意向書,計劃5年內向印度的能源領域投資16億美元,建設150萬千瓦太陽能,預計年均發電25億千瓦時。

  在金融領域,中國工商銀行目前是唯一一家進入印度的中資銀行。2011年,中國工商銀行孟買分行正式營業。洪青此前是工行紐約分行副行長,在他看來,就業績增長來說,印度一定排全球前三,“比美國輕松多了”。洪青認為,如今是印度“站在風口飛起來”的時候,業績增長50%以上沒有難度。

  中企發力過猛的尷尬

  在看到印度市場與人口的無限潛力時,對于初來乍到的中企,要真正扎根印度市場,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用張清華的話來說,印度是一個難啃的骨頭,“如果你在印度能生存下去,哪里都能生存下去。”

  上海電氣在印度已經快5年沒有接新單了。張清華告訴本報記者,印度的電氣行業在2004年~2011年經歷了井噴期,然而,井噴期過后就立刻進入了低谷期。

  出現如此大的波動的主要原因竟是中國企業“用力過猛”導致了當地電力行業的供大于求,也引發了政府開啟地方保護的新政策。

  當時,除了中企之外,印度當地的資金也在涌入這個怎么投都賺錢的行業。張清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家印度鋼鐵的私企投資電廠,最夸張的時候每度電賣到了約合人民幣1.2元,發電成本卻只有0.4元。在高峰期時,企業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收回了所有成本。

  此般瘋狂讓印度的電力市場迅速供大于求,而上游的電力設備行業也因采購動力不足出現了過剩。另外,搶占了大片市場的中企也開始讓當地政府感覺到了壓力。

  2012年,印度政府針對進口的電力設備出臺了征稅的新政策。緊接著又發布了類似于漸進式本地化生產計劃的PMP政策(phasetomanufactureplan)。“印度國企的開發商必須用本國生產的設備,這樣我們就失去投標資質了。”張清華說,恰恰從2012年開始,印度所有的開發商都減少了新增產能的投入,難得的新項目又主要是印度國企國家火電公司新上的項目,不允許外資投標。如此一來,上海電氣這些年就再無新單了。

  要做好虧錢的準備

  在基建領域,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真正參與印度軌道交通承建的中國企業卻寥寥無幾。謝健說,實際上在印度承建地鐵而不只是賣資質的中國企業只有隧道股份上海城建這一家。在2008年以前,還有日韓或歐美的企業參與,但因為成本高企、達不到利潤目標就慢慢退出了。

  中企之所以能在印度的基建行業生存下來,更低的成本是秘訣。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印度基礎設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榮祥表示,和日韓與歐美的企業相比,他們公司的產業鏈很全,機械設備都可自己生產,因此人員和設備成本較之更低。和印度當地的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則擁有更可靠的技術和項目管理能力。

  海爾在印度的成績單也并不遜色。它被印度媒體評為最具有潛力的企業,也是最受當地人歡迎的中國品牌之一。在印度的冰箱市場,海爾目前占有7%左右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是印度人認為唯一能和LG和三星同臺競爭的品牌。目前,海爾在印度銷售的冰箱已經實現了95%以上的印度制造。每年在印度銷售60萬臺之余,還會有10萬臺出口到如非洲和中東等地。

  然而,這個已在印度站穩腳跟的中國品牌卻是一直到去年才開始盈利。從巴基斯坦轉戰印度的黃德成對印度市場的復雜和特殊性深有體會。“巴基斯坦差不多4年就盈利了,但印度是進來9年后才開始盈利。”總結來說,他將主要的經驗歸結為前期對當地市場和消費者的研究不夠清楚。

  正泰集團的產品在印度主要應用在工業方面。按照正泰集團印度總監白文軒的說法,公司提供電器產品和電力設備在印度市場得到很高的認可度。比如在個別行業領域,正泰的產品在同類產品中可達到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為了與國際品牌競爭,除了憑借品質獲得認可之外,正泰集團也在印度市場采取了價格策略,同等檔次和品質的產品的價格略低于其他品牌。也因為如此,正泰集團在印度的平均利潤率會比國內低約5%。

  對于那些想進入印度市場前來“取經”的中國企業,黃德成最常說的話是:“你要是不預計虧損三年就不要來做了,你想一進來就盈利就賺錢,沒那么容易。前三年要把規模做起來,虧不了這個錢,市場就打不開,規模做不到,整個供應鏈和管理成本就沒法分攤……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虧損時間縮短,盡量縮短3~4年,這樣才可能扛得住。”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