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存款不到1000美元”,美國人越來越窮了?

2015-10-29
来源:南方都市報

  近期,一則“62%美國人存款不到1000美元”的新聞在網絡熱傳———據美國知名理財網站G O B ankingR ate調查顯示,有62%美國人儲蓄賬戶里竟不到1000美元,21%的人根本沒有儲蓄賬戶。

  這則新聞的熱傳,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是不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人越來越窮了?

  其實不然。我們還是通過數據說話,盡管近十年來美國經濟增速緩慢,但是,2014年美國人均收入仍然高達4 .3萬美元(約為26萬元人民幣),扣除個人稅率、以及各項社會保障支出后,2014年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應為3 .2萬美元左右(約為20萬元人民幣),而同期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萬元,僅為同期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0左右,即使是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上海(4.8萬元),也尚不足同期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

  美國人沒有變窮。事實上,自2011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長就已經進入相對穩定階段,我們可以從美元匯率的上升走勢明確感知。

  沒有必要嘲諷美國人“敗家式”的消費觀念,對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也得一分為二來看,應該說,相比容易遭受金融系統風險沖擊等缺點,其優點也是相對明顯的,畢竟能夠起到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沒有必要過于羨慕美國人較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任何一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均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所處的階段有關,過于超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很有可能會弱化一國的綜合競爭能力,希臘的“破產”就是如此。

  一味嘲諷和過分羨慕都不合適,事實上,之于中國超高儲蓄率的現狀,切中肯綮的反思才是最為重要的。

  適度的儲蓄率,有助于緩沖不確定的經濟金融風險,但是,過高的儲蓄率,卻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是因為,一者儲蓄率過高,本身就意味著居民財產用于股權性投資的占比過低,這必然會導致社會間接融資占比的過高,而過高的間接融資,又必然會弱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并會提高全社會的融資成本;二者儲蓄率過高,同時又意味著消費占G D P的比重過低,而缺乏消費動能的拉動,不僅會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效應,而且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更會造成明顯的延滯。

  不僅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儲蓄率明顯過高,與全球所有國家相比,自2009年以來,中國儲蓄率就一直排名全球第一。這就表明,所謂的高收入國家儲蓄率低、中低收入國家儲蓄率高這一慣常的規律,并不適用于中國。

  為什么在中國經濟水平已逐漸邁入中等發達國家時,居民儲蓄率不降反升呢?剖析此中緣由,我并不贊同將其完全歸因于社會保障缺失,這種大而化之式的定調,很容易使我們錯失其他層面的研討。

  誠然,相比當下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包括醫療、養老、教育、失業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有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的必要,只要社會保障體系得到提高,民眾擴大消費也就有了減少后顧之憂的前提。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宜不切現實地追求超越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如前文所述,這很容易進入另一誤區。

  其實,相對降低中國儲蓄率,除了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外,還有兩點我們不可不察。其一,打破陳舊的制度約束,之于降低儲蓄率而言,比如,只要我們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那么對于眾多進城務工和經商的人群而言,不僅可以直接提升他們用于自身的生活類消費,而且使其子女能夠享受更為公平的義務教育,這會更大程度地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如此,這部分群體的儲蓄率焉有不降之理。

  其二,加快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一直以來,我國儲蓄率之所以超高,廣大居民之所以更愿意把錢存在銀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征信體系的嚴重缺失。而在征信體系嚴重缺失之下,不僅許多人將不同形式的股權性投資均視為“賭博”,而且金融機構也不愿意給無抵押的公司和個人放貸,如此兩相鎖定必然會導致我國儲蓄率的嚴重企高。

  之于當下而言,盡快降低中國儲蓄率,以刺激中國經濟增長、并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對此進行破解,我們不宜固守任何形式的單向度思維,除了應相對提高社會保障外,打破戶籍管理等陳舊制度約束、以及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也同樣重要,而且,相比而言,后二者對于降低儲蓄率的制度成本更低。

  (作者:楊國英 系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