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

2015-11-10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

  “2011年以來,包括主要能源和有色金屬等在內的國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總體上呈現出趨勢性震蕩下跌走勢,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以來,價格加速下跌趨勢更加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其中最為典型的則是原油價格,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已從2014年9月的97.41美元/桶迅速下降到2015年1月的47.87美元/桶,跌幅超過50%。盡管此后略有回升,但目前原油價格仍然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下。

  同時,Henry Hub天然氣、國際煤炭、鐵礦石、銅、黃金、白銀等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從去年9月份以來,均出現了大幅下跌。

  “預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未來3-5年之內維持低位震蕩,這對中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整體上利大于弊,”趙昌文分析。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輸入性通縮風險,又影響了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節約戰略的實施。

  預計未來3-5年內仍維持低位震蕩

  《21世紀》:你如何判斷能源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

  趙昌文:這一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期,并將呈現出低位弱勢震蕩特征。

  從需求來看,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指出,未來幾年全球仍將處于低速恢復增長階段。由此,大宗商品需求疲軟的狀況仍將持續。

  從供給來看,大宗商品供給過剩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受經濟繁榮時期需求的刺激,資本大量進入資源能源領域,主要大宗商品供給出現顯著過剩。同時,為確保市場份額,主要大宗商品輸出國尚未做出產能調整,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仍然未進行減產,而且這一狀況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改變。

  此外,美元作為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的重要因素,升值預期不斷加強,意味著未來3-5年內多數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進一步承壓,會在較長時期維持在低位震蕩階段。

  對中國整體上利大于弊

  《21世紀》:全球能源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對我國宏觀經濟有哪些影響?

  趙昌文: 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資源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必然會對我國宏觀經濟穩定以及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這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整體上利大于弊。

  有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經濟增速下滑。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提高了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是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降低企業生產成本。2015年上半年我國整體進口平均價格下降超過了10%,同期出口平均價格則與去年基本持平,這意味著對外貿易條件一定程度的改善。國際貿易條件的改善則會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據商務部測算,2015年上半年僅原油、塑料、大豆等8大類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降就減少付匯769.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700億元)。

  不利影響也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加劇物價下行,增加了輸入性通縮風險。輸入性成本下降是導致我國CPI同比連續6個月維持在2%以下的重要因素。據我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測算,如果年均油價下跌10%,我國年均CPI漲幅會下降0.2-0.3個百分點。如果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跌,物價下行壓力和輸入性通縮風險則會加劇。

  二是影響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節約戰略的實施。主要能源價格大幅下跌會使全社會對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開發以及需求顯著降低,將可能延阻清潔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進程,不利于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同時,會對我國政府正在實施的鼓勵資源節約以及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補貼政策帶來更大的挑戰,進而對節能減排的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21世紀》:全球能源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對相關行業和企業有哪些影響?

  趙昌文:從行業層面來看,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經濟放緩帶來的需求減少與大量新增產能和產量的釋放疊加在一起,使得能源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非常突出。這一狀況導致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和金融體系風險加大,就業壓力凸顯。例如,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煤炭,過剩產能達到5億-9億噸,庫存連續近40個月保持在3億噸以上,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虧損面不斷擴大。

  從企業層面來看,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對能源類企業的經營狀況造成了嚴重困難。我國的能源企業主要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特別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華集團等央企為主。上述四大央企年中報告顯示,自2014年以來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出現了明顯下滑,特別是2015年以來下滑的幅度進一步加大。

  加快國內能源改革

  《21世紀》:面對全球能源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們應如何加快國內的能源改革?

  趙昌文:首先,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需要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推動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此外,應積極推進售電側改革,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并推動開放電網公平接入。

  其次,加快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這是能源市場改革的關鍵,也是改革的難點所在。為此,要穩步推進石油、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改革,促進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穩妥處理和逐步減少交叉補貼。同時,加快放開成品油價格,盡快全面理順天然氣價格,加快放開天然氣氣源和銷售價格,有序放開上網電價和公益性以外的銷售電價,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此外,將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成機制上分開,由政府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由市場形成。

  再者,深化能源類國企改革。對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此外,應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通過實施結構性拆分,將垂直整合企業的下游競爭性行業的分支進行剝離,通過產業鏈重組加快能源市場改革。

  此外,協調推進節能量、可再生能源、碳排放三項交易體系。在近期應基于我國統一的能源和碳減排目標,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在不同的省份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和節能量交易試點。在中期,應逐步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機制,并研究頒布相關節能政策,對碳排放交易機制進行補充。在遠期,應進一步完善全國碳排放交易機制,協調建立統一的節能減排政策體系。

  《21世紀》:在推動國內能源改革的同時,我們如何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與資源治理?

  趙昌文:第一,推動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能源治理框架。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劇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為此,各國都應該加強與國際能源署等國際機構的合作。同時,發揮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論壇等多邊合作組織的作用,建立能源和自然資源領域的合作機制,加強全球能源治理的多邊參與能力。

  其次,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應對能源安全和價格穩定。要發揮我國在能源生產、消費和貿易中的重要影響力,進一步開放能源市場,確保國際能源資源體系的開放性和穩定性。同時,積極對接國際規則,完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市場,通過建立套期保值機制,應對能源過度投機帶來的潛在風險。

  此外,加強與其他國家在能源資源領域開展合作的能力。應通過加強雙邊合作和地區性合作,推動構建多元、分散和可持續的資源供應體系,尋求廣泛的能源供應來源。支持企業參與一些重要區域的能源開發,特別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能源合作等。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