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慢慢淡出视线的大花轿

2015-11-16
来源: 网易艺术

晃晃悠悠的轿子,在历史的风烟中已慢慢走过千年。然而多少像肩舆这样集聚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和特色的文化,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

——清·王渔洋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然而,这种中国人曾经依赖了上千年的出行工具,如今已经愈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会制作轿子的手艺人更是少之甚少,这项技艺也逐渐没落,面临失传的危险。

肩舆,即轿子。

“舆”是车厢,没有车轮,还有版舆、步舆、步辇等叫法。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轿子里的慢功夫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表面上看,轿子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别看轿子不起眼,做轿子可是个精细活。测算的数据一旦有误,将来具体施工时,零部件咬合不准、高低不平就会影响到轿子的舒服度,甚至安全性。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飞檐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飞檐是汉族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这也被运用到了轿子的设计中。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檐向上托举。

建筑中的飞檐: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中式装饰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婚轿装饰尤为隆重。

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汉族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已有。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珠花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珍珠的光泽、金属的炫耀、鲜亮的粉红、深沉的墨绿、幽暗的海蓝、神秘的乌紫、温雅的橙色、细腻的鹅黄以及经典的黑白色……任何一种色彩和款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将各种色彩重新组合,在当今时尚舞台上呈现出了一片纷繁的华丽。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榫卯结构

 

解放前,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铁钉都不能自己生产——叫洋铁钉,中式家具的结构普遍使用传统的榫接结构。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榫接结构在我国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不用一钉、不用一丝的金属连接,组装出的东西使用百年。这不能不感叹我国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一些简单的榫卯结构示意图: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门帘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宋史·与服志一》:“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门帘在中国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而轿子上的门帘不仅可以起到挡风遮雨的效果,同时也是对轿内主人的尊崇。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家居中的中式门帘欣赏: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艺赏】大花轿: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