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LV門店關停背後的面子問題

2015-11-17
来源:南都

  繼今年Coach、TAG Heuer關掉香港旗艦店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 V M H 旗下品牌LouisV uitton位於廣州麗柏廣場的門店也已於本月初租約期滿結業,並於月底交店。該店也是LV在中國廣州的最早門店,而這或將不是LV近期唯一的關店計劃,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透露,L V將在國內關閉5~6家門店。(詳見昨日《第一財經日報》)

  行內人說了,奢侈品得符合三個基本條件:材質珍貴、做工考究和數量稀少。這么看來,LV在中國關幾家店,或許還有點“回歸”的意味。不過,要想回歸成功,LV先得弄清楚,LV門店的縮減到底因何而起?如果不知道怎么“死”的,哪怕“扳回來”三個字喊得震天響,那也無濟於事。

  2015年初,咨詢公司貝恩發布了中國奢侈品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8年來首次下跌,較2013年下跌1%。2015年的數字是否會比2014年難看,尚不得而知,但利空因素依舊:一則,高舉的反腐大棒照舊在碾軋市場泡沫,公款消費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二則,信息傳播的迅捷和物流的低廉、暢通,再加上電商開疆辟土,使得境外消費分流了境內消費、線上消費攤薄了線下消費。大環境如此,LV焉能獨善其身?

  不過,另一個數字卻大有乾坤。研究顯示,奢侈品的購買水平在世界范圍內是用4%的收入去消費,但在中國這一比例飆升到了40%。為什么?因為中國人好面子。魯迅早就說過,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在消費社會裏,有時人們買東西不是出於真實需要,而是商品賦予的地位與意義。奢侈品遇冷,除了外圍因素外,其本身的發展思路與策略也多有可商榷之處。

  不難發現,過去奢侈品牌的市場策略與兩個字有關,一是“高”,定價高,利潤也高。今年3月份,香奈兒宣布中國市場降價20%,歐美等市場提價20%,而目的是為了平衡國際市場價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二是“快”,既然中國市場“開一個店,雇幾個人,掛幾件衣或者包”就能坐等收錢,那分店自然是多多益善了。某種意義上,一些奢侈品牌門店今天的關張,正是昨天鋪攤子的結果。

  而不論“高”還是“快”,都傷害了中國人的面子。某種程度上,前者意味著欺騙,物流、信息流的發達,消費理念的成熟,讓消費者已經不願再為這種“溢價”埋單;後者則意味著貶值,市場的大眾化總是與品牌的大眾化伴生,而這對奢侈品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試想,當L V近乎變成了一個“街包”時,還有多少原先的消費者願意做它的死忠粉?

  更丟臉的是,盡管中國已經成為奢侈品消費第一大國,然而,奢侈品在國內的售後服務同樣是“奢侈品”。比如,在大牌店買的東西,拿回去一般不能換,只能修。售後會告訴你,這裏缺少某些配件,需要寄到歐洲返修,一兩個月後才能拿回來。一個數據可為佐證的是,同一個奢侈品牌每年在華的售後投訴平均要比歐洲多出65%以上。

  這種傲慢怎么講呢?比如,你和某位貴人搭上了話的確是一種榮幸,但要是貴人對你說的是“滾出去”呢?這就越過了面子,而變成了一個尊嚴問題。很不幸,一些奢侈品牌就犯了同樣的錯。(作者:墨攻)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