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銀行2.88億元貼息存款無法兌付的消息攪動著各方神經。銀行的高息存款可靠嗎?商業銀行都不可信嗎?諸多疑問不斷出現。
實際上,近年來,有些商業銀行“內鬼”出沒,假借銀行名義吸存、騙貸等事件并不少見。存款人在關注存款利息的同時,要多留個心眼兒,不要輕信所謂的“銀行信譽”。
高息存款誘惑
“我不知道這次是怎么搞的,不過貼息存款肯定會還的,因為客戶拿的是銀行正規的大額存單。”上海某銀行界人士認為。
原來,來自浙江、上海、安徽等地,資金千萬元以上的客戶,經資金掮客介紹,分別把資金存入甘肅省臨夏自治州東鄉自治縣。這些存款的總金額大約3.12億元,約定年息3.3%。而銀行給這些存款人額外3%的貼息。
目前基本掌握的情況是,資金掮客從中拿到數額不等的傭金,遠高于存款人的貼息幅度。當地一家大型民營企業的負責人魏某組織有關人員偽造上述存款人的大額存單,再以假存單作質押,向銀行騙貸。按照規定,存單質押必須經存款人出示原件,并由夫妻雙方共同在銀行的監控錄像下簽字確認。但在銀行內部人員的配合下,這些嚴格的程序形同虛設。據當地銀行人士透露,質押貸款一般為存單面額的9折,以此測算,騙貸額約2.7億元。此外,魏某還涉及從其他機構騙貸,累計金額可能高達15億元。因為可能涉及騙貸案,當地警方已將上述貼息存款全部凍結。這些情況尚待警方核實。
上海某股份制銀行的信貸員介紹,像這樣“高息攬儲”的情況在銀行界并不少見,而且一般都是通過承諾給儲戶高于市場的利息,把江浙一帶富裕的資金介紹存入西部地區資金缺乏的地方。可以說,基本上每家支行的行長和信貸員都和資金掮客有聯系。而這次某行“出事”,也是多有不巧,這個支行長參與了騙貸。否則的話,這樣的業務并不會被發現,因為支行總會想辦法用盈利來支付多給儲戶的利息。
銀行內控待加強
但站在儲戶的角度,實際情況可能不如銀行員工說的那樣樂觀,追回存款的過程也許會漫長而曲折。
大額存款忽然從銀行蒸發的新聞并不鮮見。如上市酒企瀘州老窖今年1月稱,繼去年10月發現1.5億元存款“不翼而飛”之后,在隨后的風險排查中,進一步發現公司在工商銀行南陽中州支行等兩處存款存在異常情況,共涉及金額3.5億元。而早在2005年,東北高速公司在中國銀行某地區支行審核銀行對賬單時,就發現公司的存款蒸發了近3億元。
這些風險事件涉及的存款多為大額貼息存款,而且爆發風險的原因都是銀行員工和騙貸企業合謀。
例如,上述存款事件,民營企業家魏某等人就是串通銀行內部人員,偽造儲戶存單、戶口本、《結婚證》、儲戶簽名等。按照規定,存單質押必須經存款人出示原件,并由夫妻雙方共同在銀行的監控錄像下簽字確認。但在銀行內部人員的配合下,這些嚴格的程序形同虛設。正是由于銀行內部人員的配合,那些偽造的存單,與真實的存單唯一的區別在于“少了一個經辦人的私章”,存單上的金額、姓名、編號、存款日期等都完全相同。
而不符合銀行信貸要求但愿意出較高利息的企業想貸款,也需要銀行內部人員“合作”。首先銀行通過資金掮客用高額貼息為誘餌招攬儲戶,推銷儲戶簽訂貼息存款協議,此類協議可使儲戶提前獲得利息或者到期獲得雙倍利息,每筆貼息利率平均高達11%至13%,并且當場支付。在收到利息的同時,儲戶通常會被要求簽署一份“承諾書”,承諾一年之內不提前支取、不查詢賬戶、不開通網上銀行、不辦理通存通兌、不開通短信提醒業務等。
儲戶將存款存入指定銀行的時候,很可能會被銀行“內鬼”做手腳:銀行柜臺人員故意要求儲戶二次輸入密碼,在儲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時辦理了打印對賬單和轉賬兩筆業務,儲戶的存款在此時就已經“不翼而飛”,流入相關企業的賬戶之中。完成之后儲戶的資金即被企業、銀行內部職員和第三方中介三方利潤分成。
而資金掮客和銀行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之前,銀行迫于存貸比指標考核壓力,從行領導到員工的攬儲壓力都很大。據資金掮客介紹,“與其完不成存款業務被扣錢,還不如付出貼息的錢”是很容易做出的現實選擇。盡管這種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貼息存款業務”在2014年9月被銀監會、財政部和央行聯合發文禁止,但在業內并無辦法完全杜絕。而且,有時候一家銀行的信貸員會充當另一家銀行的資金掮客,相互介紹客戶和存款,利益盤根錯節。
另一種情況是客戶對銀行的完全信賴。曾有企業在交給銀行信貸員承兌匯票,要求貼現時,就已經在銀票背后做好背書。結果銀票被銀行信貸員私自拿到黑市上貼現后用于賭球,導致企業資金“不翼而飛”。可見,儲戶對于銀行的“貼息存款”等需要保持高度警惕。而且,即便在銀行辦理業務,也要有足夠的警惕性。
當然也有部分存款“丟失”是由于儲戶泄漏了信息或者黑客盜取了銀行系統信息等,這就更需要儲戶和銀行加強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