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昔日美軍監獄成IS崛起“溫床”

2015-11-23
来源:現代金報

  布卡營的囚徒在做禱告,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成了IS頭目。

  IS大頭目巴格達迪曾是布卡營囚犯

  受IS恐襲威脅,比利時軍人在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的大廣場附近巡邏 新華社發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近期頻繁制造襲擊,其密集和殘酷程度再次震驚全球,引發各國有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的思考。

  這一組織如何產生、何以興盛?“伊斯蘭國”一名高級頭目在接受西方媒體的罕見采訪中講述了這一組織從醞釀到興盛的過程,認為美軍監獄“功不可沒”,見證了“伊斯蘭國”的雛形。

  “如果沒有美軍在伊拉克的監獄,就不會有現在的‘伊斯蘭國’。”這名高級頭目說。

  據新華社11月22日電

  養虎為患

  提供“最安全”集會地點

  這名高級頭目化名“阿布·艾哈邁德”,是“伊斯蘭國”創建初期的最核心成員之一,去年年底接受英國《衛報》記者馬丁·查洛夫專訪,講述他從被抓入獄到出獄參與“伊斯蘭國”行動的經歷。

  艾哈邁德2004年夏天被美軍送至伊拉克南部的布卡監獄,在這里首次結識巴格達迪和一些后來的“伊斯蘭國”高級頭目。

  艾哈邁德坦言,和其他囚犯一樣,他當時非常害怕進布卡監獄,但不久就發現那里遠好于預期,甚至為他們提供了不少“機會”。

  “在(首都)巴格達或者其他地方,我們不可能像這樣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這種做法不可思議地危險,但在這里(監獄),我們不僅安全,而且距離整個‘基地’組織高層只有幾百米。”艾哈邁德說。

  布卡監獄當時關押約2.4萬人,劃分為24個營區。在押者根據關押時間長短、是否在獄中犯事以及危險程度穿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等不同顏色囚服。不少極端人員在監獄內并非相互隔離,而是可以相互聯絡,甚至暗中策劃陰謀。

  “我們有太多時間可以坐下來策劃,”艾哈邁德說,布卡監獄可以稱得上“伊斯蘭國”的“管理學院”,“這是個完美的環境,我們都同意一旦出去就重新集結起來。”

  放虎歸山

  美軍見證巴格達迪的“崛起”

  美軍監獄不僅幫助極端人員“集結”,還見證了巴格達迪的“崛起”。

  巴格達迪2003年幫助組建了一個武裝組織,2004年2月在費盧杰被美軍逮捕。不過,那個組織當時名不見經傳,巴格達迪的知名度也遠不及當時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頭目阿布·穆薩卜·扎卡維。

  讓巴格達迪“地位”獲得提升的是監獄方面的“認可”。艾哈邁德和另兩名前在押人員告訴《衛報》記者,巴格達迪被美軍視作“麻煩平息者”,能幫助獄方處理各類派別紛爭,維持監獄事態穩定。

  “我現在回頭看,(覺得)他當時是利用這種紛爭和(美軍)征服政策來得到他想要的,那就是地位。這種辦法奏效了,”艾哈邁德說。

  艾哈邁德說,駐伊美軍“非常尊重”巴格達迪,“如果他希望找另一個營區的人,他就可以,而我們不行”。就是在這個階段,“他(巴格達迪)所主導的一個新策略正在(美軍)眼皮底下發起,那就是組建‘伊斯蘭國’。”

  2004年12月,美軍認定巴格達迪“不再具有威脅”,將他釋放。

  布卡監獄前指揮官肯尼思·金回憶,巴格達迪出獄時,回頭看了一眼監獄的美方管理人員,稱“希望將來在紐約再見”。

  助虎添翼

  攪亂敘利亞現擴張良機

  “如果沒有美軍在伊拉克的監獄,就不會有現在的‘伊斯蘭國’。”艾哈邁德說,“布卡(監獄)就是一個工廠,塑造了我們(極端組織)所有人。”

  《衛報》報道,伊拉克政府預計,“伊斯蘭國”眼下最核心的25名頭目中,大約17人于2004年至2011年期間在美軍控制的伊拉克監獄中待過,一些人后來由美軍移送伊拉克當局看押,在數年來的一系列越獄事件中逃脫,最終成為“伊斯蘭國”重要成員。

  “不少‘伊斯蘭國’領導層成員,以及相當一部分中層和基層士兵來自布卡監獄。”美國戰略情報咨詢企業“蘇凡集團”安全分析師帕特里克·斯金納說,“多年來,在布卡監獄關押的人數以萬計。他們出獄后,無所事事,就建立了這一組織,顯然,他們在獄中已經做了準備工作。”

  斯金納說,布卡監獄的美方管理層試圖將最強硬和最具暴力的在押人員隔離,但因人員太多,美軍人手緊缺,在押人員間的聯絡無法完全控制,為如今的安全形勢埋下隱患。另一方面,當時“沒有任何人”能夠想到巴格達迪出獄后能犯下令全世界震驚的恐怖罪行。

  曾擔任2003年至2011年歷屆美國駐伊大使特別顧問的阿里·海德里告訴《衛報》記者,美軍高層部分人士后來意識到,伊拉克的美軍監獄正產生與預期截然相反的效果,“它們被(極端人員)用來策劃、組織、任命領導人并發動襲擊”。

  艾哈邁德回憶,美軍監獄的在押者出獄后通過事先溝通好的聯系方式重新集結,甚至吸引了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倒臺后解散的復興社會黨殘余勢力加盟,日漸壯大。起初,這些人員只是把控制并實施宗教法的目標定位在伊拉克。此后,西方國家公開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將敘利亞沖突拖入持續動蕩局面,為“伊斯蘭國”越境擴張提供了更大機會。

  ■“巴黎恐襲”后續

  巴黎恐襲中“第八人”臨陣脫逃?

  多家媒體最新披露,關于這名26歲的逃亡人員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依然存在很多謎團。依據現有信息推測,他在事發時身穿自殺式炸彈背心,已經做好了發動襲擊的準備,但可能臨時變卦,匆忙出逃。

  目前,阿卜杜勒-薩拉姆依然在逃,而他身上背負的多重謎團更是引發各方關注。有觀點認為,根據已有線索,他很可能也是襲擊者之一,但不知何故臨時逃走。

  首先,阿卜杜勒-薩拉姆逃離巴黎的行為看似臨時起意,缺乏周密計劃。一名熟悉調查工作的消息人士分析說,阿卜杜勒-薩拉姆的一些行為“沒有道理”,比如隨意遺棄汽車,等待數個小時才要求朋友來接,以及從高速公路坐汽車返回布魯塞爾。“看起來,他已經失去了控制。”這名消息人士說。

  其次,阿卜杜勒-薩拉姆當時已做好了發動襲擊的準備。根據哈姆扎·阿圖的說法,阿卜杜勒-薩拉姆可能穿著自殺式爆炸背心。阿圖和阿姆里的律師卡琳·庫克萊向媒體說,這兩人當時并不知道阿卜杜勒-薩拉姆在巴黎做了什么,而且發現他“非常激動,可能準備引爆自己”。

  “現在有許多可能的推測:他是不是負責后勤支持?他是不是計劃發動自殺式襲擊,而沒有勇氣去做?我們還不知道,”她說。

  再次,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布音頻和視頻消息,宣稱共有8名極端分子參與襲擊,襲擊地點經過精心策劃。

  聲明點出了“法德足球比賽”和音樂會,以及在巴黎10區和11區同時開始行動,唯一與事實不符的是提到了巴黎的18區,這里當晚并沒有發生襲擊。

  值得注意的是,阿卜杜勒-薩拉姆駕駛的雷諾汽車就被遺棄在18區。這是湊巧,還是意味著他原本應該在這里發動襲擊呢?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