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9

中國會展業呈現新格局新變遷

2015-11-25
来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中國會展業,正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時間結點上。隨著“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審議通過,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轉型升級,中國會展業也面臨著挑戰。
 
  日前,在首屆中國會展發展·北京對話會上,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表示,盡管已經感覺到展會數量和規模出現下行趨勢,但中國會展業的發展仍具市場空間。因此,中國會展業需要新的增長動力,拓展新的發展格局。
 
  新格局
 
  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以下簡稱會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介紹,近期由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與商務部經濟貿易司完成的2014年展覽統計分析顯示,去年,中國舉辦展會8009場,展覽面積超過1.0276億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了9.43%。
 
  會展城市排名也發生了新變化,一改此前的北上廣的排列順序。統計顯示,目前的四大展覽城市排名依次是上海、重慶、廣州、北京。
 
  儲祥銀指出,北京的展覽數量有所下降,但單個展覽面積在增加。
 
  去年開始,政府的宏觀把控力度加大。由商務部牽頭對政府(正部級、省級政府)主辦的559個的展覽會進行了清理規范,計劃到2019年將此類展會減少到200個。與此同時,會展業的市場化進程提速,已有多家會展企業先后在新三板掛牌,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一批“一帶一路”的新展覽項目誕生,會展“走出去”力度加大。
 
  此外,綠色會展引來更大關注。令人欣喜。
 
  新變遷
 
  在過去的15年,中國會展業發生了太多變化。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院長劉大可認為,中國會展業有三大明顯改變:一是完整的行業架構基本形成;二是業務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展;三是會展業的區域布局基本形成。
 
  劉大可表示,支撐會展業改變的是其背后的五波動力:
 
  第一,市場化改革。多數的展覽企業是在1992年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成立的,并形成了國有會展企業和民營會展企業兩大陣營。第二,會展業的對外開放。這一動力源自2000年中國加入WTO,外資會展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第三,會展城市間的競爭。自2002年起,繼京滬穗之后,各城市間開始爭先恐后地進行展館建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第四,國家的周邊戰略。隨著東博會平臺作用的凸顯,先后有中國吉林東北亞博覽會更名為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烏洽會更名為中國亞歐博覽會、銀洽會更名為中國—阿拉伯博覽會,哈洽會更名為中國—俄羅斯博覽會,都在國家的周邊戰略指導下,發生了轉變。第五,會展人才隊伍的崛起。自2002年,各大院校開始設立會展專業,人才隊伍的擴大遠遠快于產業的增長速度。可以說,隨著中國會展業的一系列格局的變遷,催生了龐大的會展教育,進一步促進了會展業的發展。這些都是過去15年積攢的力量。
 
  擁抱“互聯網+”
 
  近期,會展業內關于如何擁抱“互聯網+”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探討,但目前如何實行“互聯網+”戰略仍未解。
 
  有人說“互聯網+”是十年前探討的虛擬會展的變形,是一種傳統會展行業門外的“野蠻人”,將吞噬會展行業的蛋糕。
 
  對于虛擬會展將取代實體展會的說法,廣東會展組展企業協會會長劉松萍、中青旅國際會議展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郭俊華都認為,不大可能。
 
  郭俊華表示,對于會議和獎勵旅游行業來說,其更愿意將“互聯網+”看作“互聯網滲透率”。原因有兩點:第一,通常說的“互聯網+”,從撮合交易的平臺角度來看,是很有限的。
 
  第二,會議活動、獎勵旅游實際上提供的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包含創意、服務,這些都是互聯網解決不了的。互聯網只是起到將信息進行對接的作用。不能為客戶提供好的創意以及現場服務。人仍然是會展活動的第一要素。
 
  哈爾濱商業大學教授孟凡勝認為,互聯網和會展業這兩者間是相互協同,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邏輯關系。
 
  此次,在第一屆中國會展發展·北京對話會上2015年勵展大中華區獎學金的頒獎儀式舉行,包括北京第二外國學院會展專業學生在內的38名學員獲得了一二三等獎。
 
  劉大可表示,勵展獎學金的設立,表明了其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對中國會展教育充滿信心。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