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5

外資啤酒為何在華水土不服

2015-11-30
来源:國際金融報

  在啤酒行業專家方剛看來,外資啤酒即便品牌很強,在中國卻算不得有多大優勢。因為國內啤酒行業是有地盤才有品牌,先是建立壟斷區域,形成基地市場,再擴張,形成自己的品牌。相比之下,國外啤酒商的渠道、終端雖然比較成熟,但他們在中國很難找到自己優勢的區域,所以也難以落地生根。

  近日,青島啤酒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收購三得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所持三得利青島啤酒(上海)有限公司和青島啤酒三得利(上海)銷售有限公司各50%的股權,交易對價為8.23億元。交易完成后,兩公司將成為青島啤酒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著,在中國生產并經營31年之久的三得利最終放棄中國市場啤酒業務的銷售。

  對于三得利此舉,行外人或許感到很困惑,因為青島啤酒發展穩健,似乎并不存在盈利問題。

  對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啤酒行業市場進一步趨向飽和、行業逐漸走向成熟,中國啤酒市場已經走到了高速增長的末期,三得利依靠合資公司已經難以取得較大增長。在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紅酒和洋酒市場卻依舊維持較高速度的增長,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吸引三得利將在華經營重心轉向紅酒和洋酒市場上。

  經營重點轉“紅”遷“洋”

  根據收購協議,三得利品牌商標還會授權青島啤酒繼續使用。

  青島啤酒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海和江蘇區域均為青島啤酒的重要市場,本次交易完成后,兩家合資公司將成為本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可消除之前的持續關聯交易。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強一體化運營能力,發揮協同效應,提升資產整體運作效率。

  資料顯示,三得利是日本最大酒企,目前公司年營收已超千億元。自從1984年進入中國啤酒市場距今已達31年,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之一。

  而三得利與青島啤酒的合作開始于2012年,按當時規劃,雙方各出資50%,建立分別負責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目前,三得利與青島啤酒的合資公司主營“三得利”和“青島啤酒”兩個品牌,主要在上海和江蘇部分地區進行生產和銷售。

  作為較早進入中國啤酒市場的外資品牌,盡管有著和青啤合作、雙方實現共贏的光環籠罩,但是這依然難以掩蓋三得利在中國發展的窘迫現狀。作為占據上海啤酒市場頭把交椅超過10年之久的啤酒品牌,在華潤雪花的遠郊近攻之下,其市場優勢已經大不如從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青島啤酒合作之前,三得利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情況已經面臨嚴重虧損的境地。有關資料顯示,2010年、2011年三得利事業合資公司的目標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44萬元和-32萬元;銷售合資公司的目標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3億元和-1.7億元。

  當然,這與近兩年中國啤酒行業消費低迷不無關系。特別是2014年,啤酒行業全年累計產量同比下降0.96%,為近20年來首次負增長。據外媒報道,受中國啤酒市場增長乏力的影響,三得利認為繼續啤酒經營無望取得較大增長,將在華業務的重點轉移到紅酒和洋酒。

  一份由美銀美林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啤酒格局中,百威英博拿下20%的份額,SAB米勒則占12%,雙方合并后,兩者將共占有超三成的市場;喜力、嘉士伯緊隨其后,分別占有9%和6%的市場份額;之后分別是CRE(華潤創業,旗下品牌為雪花啤酒)占6%,青島啤酒占5%,Molson Coors占3%,燕京啤酒占3%,日本麒麟啤酒占2%,日本朝日啤酒占1%。也就是說,這10家占了全世界近七成的啤酒市場份額。業內人士分析,整體上來看,隨著百威英博、SAB米勒等世界啤酒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以及國產啤酒品牌的崛起,日本啤酒品牌在華優勢已經大不如從前,朝日啤酒、麒麟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都不算高。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場只持續了3年多的“婚姻”之所以結束,并非僅因為經營業績不佳。細看三得利日本母公司的舉動,此次退出青島啤酒或許早有預兆。2014年初,日本三得利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以13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蒸餾酒企業比姆(Beam Inc.),如果加入比姆的債務,總價將達160億美元。

  據悉,借助此次收購,三得利控股在世界蒸餾酒企業中將從第十位躍居第三位。三得利調整戰略方向,鞏固其在蒸餾酒領域的地位,可以作為其退出中國啤酒市場的注腳。

  中資啤酒激烈競爭

  事實上,外資啤酒品牌在華做“減法”的不只三得利一家。在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等本土巨頭急速擴張的大背景之下,當年大張旗鼓進入中國啤酒市場的外資品牌正遭遇越來越大的發展阻力。

  裁員、關廠、計提減損……為應對巨虧,來自丹麥的啤酒業巨頭嘉士伯也在全球包括中國推行一系列的緊縮政策。

  日前,嘉士伯發布報告稱,第三季度凈虧損45億丹麥克朗,公司計劃在2018年之前裁員2000人,占嘉士伯雇員總數的15%左右,目前已經有約1300名員工收到離職通知。亞洲以中國為首的啤酒市場增速放緩,關于中國啤酒市場萎縮,嘉士伯預計會下降5個百分點,而實際銷量下降了1%。

  與此同時,嘉士伯CEO切斯·哈特(Cees't Hart)表示,可能會關閉一兩家位于中國華東地區的啤酒廠。

  據重慶啤酒董秘鄧煒透露,公司的啤酒廠關閉在此前已經有過公告。

  10月,重慶啤酒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重慶啤酒安徽九華山有限公司已連續多年虧損,為了改善公司經營狀況、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決定終止九華山公司的所有生產業務,并對銷售業務進行優化,九華山公司仍將繼續進行啤酒產品銷售業務。

  實際上,包括嘉士伯從重慶啤酒集團接手而來的部分華東啤酒廠,多年來一直處于虧損中,未來或將成為被關閉的對象。

  “公司前期更換了CEO,基于目前啤酒行業整體環境改變,加上競爭對手的變化等,做出了戰略調整。此舉也是為了提升利潤和收益,核心還是聚集業務。”嘉士伯中國區高管向媒體透露。而他指的競爭對手變化,就包括百威英博和SAB米勒的合并。

  不久前,歷史上最大的啤酒并購交易落下帷幕,經過數周的要約報價,全球最大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以每股44英鎊的價格收購英國啤酒制造商SAB米勒(華潤雪花第二大股東),交易總額達712億英鎊。

  由于兩家公司在中國都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對中國啤酒市場勢必產生較大影響。業內預計,未來啤酒行業還會發生較大規模的并購交易。

  除了行業巨頭抱團取暖外,中國本土啤酒企業的迅速崛起也讓外資品牌受到沖擊。

  “國內幾大啤酒品牌正在啤酒市場瘋狂圈地,外資品牌的營銷環境已然越來越差,已經基本退出了批發零售市場,轉走夜場、商超、酒店等渠道。”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

  “國資背景的啤酒企業壯大速度驚人,青島、燕京以前盤踞在北方市場,但近幾年在華南地區也展開了積極部署,四處建廠、并購。”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本土巨頭的迅速擴張蠶食了外資啤酒品牌原先的優勢市場。“在這輪圈地大戰中,國資啤酒做營銷部署不那么計較成本,但外資啤酒會考量投入和產出效果,這顯然讓外資啤酒品牌在渠道競爭上慢了本土巨頭半拍”。

  更加專注細分市場

  在啤酒行業專家方剛看來,對于不是處于壟斷地位的啤酒商來說,退出是理智的選擇。不過,三得利的退出對青島啤酒有利,后者可以進一步提高在上海、江蘇的地位。

  “中國啤酒市場仍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對啤酒行業和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青島啤酒公關部有關人士表示,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進,以及國內消費升級,中國啤酒市場仍會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并為具有品牌、品質、規模等優勢的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據消費者產品趨勢分析機構Euromontior數據,2014年,中國啤酒行業占據市場份額前四的品牌分別為:華潤雪花23.2%, 青島啤酒18.4%,百威英博14%,燕京啤酒10.7%。

  據悉,在國內啤酒市場,啤酒行業前五名市場占比已近八成,也是趨近增長的臨界點。業內人士認為,靠并購、擴產的方式已難再續,全國可供并購的標的也已不多,下一步各大啤酒企業需要苦練“內功”,轉變發展方式。

  分析人士稱,整體啤酒消費環境變化、餐飲等渠道消費減少,這些都是啤酒行業面臨的挑戰。“現在行業格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業在區域的優勢會逐漸淡化,未來更加看重渠道的優勢,包括產品分銷方面”。

  那么,外資啤酒的未來在哪里?在業內人士看來,專注細分市場是一個好方法。中國啤酒行業發展至今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規模化發展;另一種是單瓶利潤足夠高。

  “投入是早死,不投入是等死。”在朱丹蓬看來,如果沒有規模效應,又沒有單瓶利潤,這樣在夾縫中生存的外資品牌最終會被淘汰。像三得利那樣專攻細分領域,比如紅酒、白酒等新領域的開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商情報網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陳天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外資啤酒在高端還是占據了顯赫的地位,雖然國內品牌也在開發高端產品搶占高端市場,但是外資品牌在高端啤酒的份額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若能將啤酒高端市場拓寬,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還是有重振旗鼓的機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