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廣州以下能夠從陸路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只有虎門大橋這一座「堵橋」,粵東粵西的交流在此大打折扣。再建新的珠江大通道是兩岸居民多年來的願望,如今,醞釀了17年的深中通道終將開工,「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成通途」即將變為現實。深中通道建成后,不僅能縮短深中兩地距離,促進兩地經濟、貿易、文化的交融和發展,還能打破珠江口東西兩岸經濟圈加速融合的交通瓶頸,貫通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三大戰略協作平臺,助力珠三角區域內及粵港澳三地一體化均衡發展。可以說,深中通道是關系整個珠三角乃至全廣東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通道。香港商報記者張幸
深圳蛇口
打破珠江口兩岸交通困局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口兩岸已發展出一個個星光閃閃的珠三角城市群,其人口密度與經濟密度一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地區綜合交通體系也比較完善,珠江兩岸公路網絡密集。
然而,珠江口東西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繫卻并不暢通,從1997年至今,偌大的珠江口依然只有一座虎門大橋形影相吊,每次穿行東西都必須經過虎門大橋。隨著珠三角經濟的日益發展,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蓬勃而起,汽車保有量連年翻番,僅廣深莞中珠五市汽車保有量已超800萬輛。自通車以來,虎門大橋交通量以年均11.5%的速度迅猛增長,如今早已超出了飽和車流量12萬輛/日的負荷,行車體驗極差,成了著名的「不堵不快」之地,嚴重影響了珠江口兩岸企業與居民的往來。加上路面橋面老化,令通行東西原已不菲的時間成本更加高企。以分處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和中山為例,兩地直線距離僅僅20公里,交通往來卻需要北上繞道唯一的虎門大橋,如今在不堵車的情況下也要兩個小時,如果遇到堵車,許多人寧可選擇繼續北上,多跑100多公里,繞行番禺南浦大橋。
交通暢通利城市群興起
而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由於受到通行政策的影響,主要服務於珠江西岸南部城市與香港間跨界交通,不能解決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需求。
華南城市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孫不熟表示,地理條件與之相似的杭州灣早已是一派互聯互通的大都會區景象。作為錢塘江出海口,杭州灣在路橋互通上遠遠走在珠江口的前面,已有5座建成的跨行政區通道,分別是杭州灣大橋、嘉紹大橋、錢江隧道、金塘大橋、東海大橋。而被長江和漢水一分為三的武漢,更是在武漢長江大橋之后的19年間建起了武漢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軍山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等7座長江大橋,如今在武漢任何一座長江大橋上,堵車陰影已不復存在。相較之下,珠江口上早就應該有二橋、三橋、四橋、五橋了,珠江口路橋不通阻塞交通不說,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發展的尷尬,尤其對於「弱勢群體」珠中江而言,交通不暢使其無力抗衡另外兩大城市群:廣佛肇和深莞惠。
再建一條橫跨珠江的新通道,分擔虎門大橋的交通壓力,讓珠江東、西兩岸的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和順暢,是兩岸居民和企業期盼多年的願望。事實上,早在1998年,深圳、中山兩地就提出了要在珠江口建設深中通道的設想,但由於擔心會與港珠澳大橋重合,為避免重復建設等原因,被暫緩推進。直到2008年,國務院頒布《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才確定為其中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而最新消息稱,深中通道的中山側連接線與深圳側連接線均將於12月內動工,這也就意味著醞釀17年卻始終「難產」的深中通道,終於迎來實質性的進展。
據悉,深中大橋擬采用「東隧西橋」方案,跨海橋隧北距虎門大橋約30km,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5km,東與機荷高速對接,西與中開、中江高速對接,設支線連通廣州南沙。方案還為國家高速公路網的瀋陽至海口高速公路提供了一條更便捷的過江通道,縮短過江距離80公里。
「第二條虎門大橋」
深圳建華地產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林世隆對本報表示,在原有的連接珠西和珠東的虎門大橋外,深中通道的建立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大突破,可以認為是「第二條虎門大橋」,未來或有穿過南亞各國到達新加坡的高速鐵路等,深中通道打通了廣寬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對外市場。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長期以來,珠西與珠東都有交通問題,給人員往來、物流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珠西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比不上珠東地區,珠中江也遠遠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潛力。深中通道的開通是打破珠西跟珠東隔離情況的里程碑,會在十三五期間為珠西地區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有論者指出,深中通道建成后,將構建珠三角A字形交通骨架的「關鍵一橫」,成為聯繫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直聯通道以及連接前海、南沙、橫琴三個國家級新區和翠亨省級新區的交通紐帶,真正實現了「東西合璧」。屆時,從中山到深圳的交通時間將縮短到30分鐘,深中「1小時生活圈」可望形成,深中兩城居民將開啟現代化城市群的雙城生活方式,中山與深圳兩地的經濟、貿易、文化將快速互通融合,珠江東岸與西岸的經濟、貿易連接也將更為緊密。
助力中山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中山是珠三角交通樞紐中的重要節點城市,但由於缺少鐵路、機場和深水港,且與東岸連接不便,中山的區位優勢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深中通道的建設,能將中山地理區位的優勢完全激活,影響的遠不止於中山的房價。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陳鴻宇表示,深中一對接,中山就由現在的一個濱江城市變成臨海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珠三角的地理中心,將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城市資源、產業的優化配置中占得先機。
林江認為,對於深中通道,中山的發展定位首先要考慮產業,目前珠三角城市之間產業同構化情況突出,中山在制造業和旅游業方面均有體現但又不夠突出,中山應該藉助深中通道重新規劃產業。目前中山也正在做相關的布局以及調整,對標深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傳統產業注入新鮮血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持續高速增長83.4%,占工業投資近一半,創新驅動后發潛力尤為可期。
「在深圳這個創新標桿的帶領下,中山在創新驅動的現代服務業嫁接傳統產業上有了新思維,以東區為中心建立智慧產業集聚區以及眾創金融街,并向全市進行拓展。」林江說,在90年代中山就有國家設立的火炬開發區,為現在的產業創新升級打好了基礎,中山的LED產業就是傳統產業升級的亮點。
重點打造好兩個平臺
林江指出,深中通道落成后,中山可以依託廣州、深圳這兩個中心城市吸引人才,并隨著城市的提質擴容,培養出更多本地人才,通過人才要素來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布局,改善中山土地規劃和城市格局,實現土地、城市、產業的共同調整。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趙晷湘表示,隨著深中通道的開建,火炬開發區和翠亨新區這兩大平臺的作用比以往更明顯了,要充分打造好這兩個平臺,去吸納深圳的優質資源。深中通道固然對中山有極大的利好,但也有人擔憂,深圳會以其超強磁場吸附優質資源,中山則首當其沖遭遇「虹吸效應」。有分析人士稱,「虹吸效應」并不是單向的,往往與「溢出效應」相互依存,反過來看,中山也承接著深圳大量的資本外溢和產業外擴需求,受到的溢出利好將遠遠大於虹吸之弊。并且從開放的角度看,「深中」是一個整體,這個新城市群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將遠遠大於內部資源流動。中山與其擔憂,不如做好產業規劃和布局,以新的角色和姿態屹立於嶄新的坐標體系中。
拓寬深圳產業轉移腹地
深圳向北,經廣州、武漢8小時到達北京,還有可經南昌到北京的快線;向東,連起汕頭、廈門、海西經濟區、福州、寧波、杭州到達長三角的龍頭上海;向南,20分鐘到達國際大都市香港。但向西卻因珠江成了「斷頭路」,阻礙了深圳西進的步伐。有分析人士指出,深圳發展正步入「西部前海新紀元」的節點,有了深中通道,深圳就不必繞廣州,可以直接打通跟粵西的交流,因此深中通道是深圳向西擴大對外經濟腹地,建設以前海為經濟中心的重大項目。
林江認為,深圳最大優勢是創新驅動,但它的劣勢在於經濟腹地較小,深中通道落成后,深圳的腹地就可以擴展至中山,通過中山再輻射到江門、陽江、茂名和湛江市等其他粵西地級市,拓寬了深圳的發展空間,擺脫了被惠州、東莞、香港包夾的局面。廣東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深中通道能讓深圳的產業資本以及服務向珠江西岸進行輻射,從而帶動珠江西岸的經濟,而不一直依賴於廣州。深圳能從資本流動及產業轉移中獲得經濟發展。「深中通道不僅能將整個珠西地區都納入深圳可選的經濟腹地,還能讓深圳的制造業轉移到珠西地區,讓深圳有更多的空間去專門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創新產業。」林江說,甚至可為香港產業轉移提供更多選擇。
近年來,隨深圳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逐年增加,而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深圳已開始面臨與香港相似的發展問題,其產業要求越來越高的勞動力和日漸上漲的租金,不得不外拓尋求腹地發展,粵西地區較低的工業地價、商住地價、廠房租金等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有專家認為,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與「珠中江」等粵西地區將實現1小時生活圈,深圳及香港企業也可利用中山等粵西地區現代服務業起步階段的低廉成本和較為充足的資源空間。
珠三角全面一體化可期
深中通道的建立,受益的不僅是深圳、中山兩市,目前南沙、前海、橫琴剛剛納入廣東自貿區,這條通道對於聯繫這三個自貿區以及深莞惠、珠中江兩個沿海城市群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可以預想,中山與深圳攜手,通過「深中通道」這根杠桿,以自貿區政策作為支點,將撬動整個珠三角灣經濟甚至整體廣東經濟的新發展。長期以來,關於珠三角都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廣佛肇經濟圈是「巨鳥」的頭部,而珠中江經濟圈和深莞惠經濟圈分別是這隻「巨鳥」的「左翅」和「右翅」。目前來看,「珠中江」是珠三角三大都市圈中較為薄弱的一極。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該都市圈GDP總量為5275.33億元,不及深圳、廣州的一半,江門是其中體量最小的一個。這也意味著「珠中江」在珠三角中可能是最大的一片投資洼地,有充分潛力可挖。
連接珠江東西兩岸
林江表示,有了深中通道后,珠江東西兩岸能打破孤島的局面,讓兩地資源的融合更加便利,也能改變珠中江、深莞惠的傳統發展思維,中山可以與肇慶、東莞等城市協商產業合作,跳出珠中江的小圈子。深中通道能加深廣東省各個城市之間的合作程度,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減少粵東粵西之間、珠三角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走向區域均衡發展之路。此外,林江指出,目前廣東省提出2+7的發展戰略,要發揮廣州與深圳中心城市的作用,來帶動其他七個城市的發展,這是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變化的重大體現,深中通道為再造城市群提供了重要突破口。
社科院民營經濟中心中國企業資本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黃峻認為,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經濟相對發達,以高新科技產業為主,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順德等市是五金、家電、燈飾、陶瓷、服裝、家具等專業鎮經濟強大,東西岸產業梯度明顯,產業互補性強,為兩岸開展全方面合作提供機遇。
「深中通道的建立,對於促進區域不同地區與城鎮聯動和均衡發展、提高珠三角區域整體競爭能力、加速珠三角一體化進程、提升珠三角對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意義重大。」黃峻說。珠中江一體化直接關乎珠三角全面一體化的最終飛行高度,也關乎三座城市能否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深中通道將深莞惠和珠中江兩大經濟圈「捏攏」成為一個巨大的灣區城市群,屆時,珠三角的局面將不再是「兩強帶一替補」,而是「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