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似乎總喜歡紮堆來上海。這不,即雙“達利”展之後,又有兩場達芬奇作品的展覽來上海。繼“天才達芬奇”世界巡回大展12月8日開幕後,“《早期蒙娜麗莎》發現之旅”的展覽也將于2016年2月14日至6月2日在上海的靜安嘉里中心亮相。而這兩個展覽的核心亮點,都和那幅着名的《蒙娜麗莎》有關。
學者對兩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進行了360度無死角的各種比對。
什麼?蒙娜麗莎不是好好地在盧浮宮嗎?事實上,關于《蒙娜麗莎》,包括達芬奇各種謎題考證的復雜程度,絲毫不亞于中國的《紅樓夢》和曹雪芹。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爭議:《蒙娜麗莎》可能不止一幅。
1913年,在一個英國莊園主的房子里發現了一幅人像畫,當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幅畫里的人長得跟《蒙娜麗莎》一模一樣。不過仔細一看,畫里的人又比她年輕很多,難道是蒙娜麗莎的妹妹或女兒?是不是達芬奇畫的?
從1915年起,陸續有人研究這幅畫。為了證明畫里的人是誰,學者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扒出一段記載:大約在1503年,達芬奇曾接了一位絲綢商人的訂單,為他的老婆畫像。這位絲綢商的老婆叫做“麗莎·戴爾·喬宮多”,當時她二十芳齡,剛剛生完了“二胎”,很可惜的是,這條記錄中指出,達芬奇花了四年時間,都沒把這幅畫畫完。
寫這段話的瓦薩里是文藝復興時期着名的傳記作者,寫于大約1550年,距達芬奇逝世約三十年,勉強可算同時代人,因此學者們都認為可信度很高。
在2005年,他們又有一個重大發現,在1477年古羅馬着名演說家西塞羅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個“好事者”在空白處做了一條筆記“畫家阿佩利斯,李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畫作時都會這麼做,比如麗莎·戴爾·喬宮多以及聖母安妮的頭部……1503年10月”。這條筆記有點像《紅樓夢》里脂硯齋的評語,讓那些研究者激動得淚流滿面。他暴露了兩條重要的信息,“麗莎”的臉是達芬奇畫的,而且,這個人顯然在1503年看到了達芬奇的那幅畫。
可是,在另外一篇文獻中說,達芬奇在1513年接了一個大訂單,雇主是赫赫有名的美帝奇家族。大概因為這位雇主惹不起,這幅畫達芬奇沒敢畫一半就撂挑子,所以在1516年這幅作品很幸運地完成了,現在就掛在盧浮宮里面,也就是大家排幾個小時隊去看的那一幅名作《蒙娜麗莎》。
所以,在現實中,是存在兩幅《蒙娜麗莎》的。一幅是1513年畫的,目前掛在盧浮宮,一幅是1503年畫的,沒全部畫完,目前到了瑞士蒙娜麗莎基金會手里,正准備全球巡展。
當然,達芬奇同一個主題畫兩幅已經不是啥稀罕事,比如《岩間聖母》,一幅是收藏在盧浮宮,一幅在倫敦國家美術館,也有人說,其實還有第三幅《岩間聖母》。
問題是,為什麼達芬奇要同一個主題畫多幅呢?一方面,那時候的作品講究纖毫畢現,畫一幅是非常耗時費力的事情,光是做個構圖就要畫很長時間,而且達芬奇還要賣畫賺錢呢。好不容易做好的經典構圖,當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畫幾次了。
那為什麼第一幅畫沒畫完?有兩種解釋,往高處說,是他“效法先賢”。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流行“復古”,認為古羅馬風、古希臘風是最好的。想想維納斯的“斷臂”,或者我們中國畫里的“留白”。所以達芬奇也有意留個“糙”背景,跟細膩的人像部分形成對比。
當然,還有可能就是,達芬奇真心不想畫了。要知道達芬奇不止畫家這一項頭銜,他還是個科學家,他曾經給一位米蘭公爵寫信求職,有些像東方朔上奏給漢武帝的自薦書。達芬奇在信里寫,“嗨,公爵先生,請給我個官做。我是個科學家、軍事工程家、雕刻家,順便,我也會畫點畫。”達芬奇顯然不太看重自己的畫畫技能,這頗有點西漢文學家揚雄稱辭賦“雕蟲小技,壯夫不為”的味道。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覺得繪畫不是藝術而是裝飾,而雕塑才是藝術,當時米開朗基羅的一件雕塑比達芬奇所有畫作加起來還值錢,所以達芬奇大概覺得畫畫只能偶爾撈撈外快,只要餓不死,自然還要謀男兒立身事業。而為一個絲綢商人老婆畫的那幅肖像,大概是他創作中最不重要的主題了,畫不畫完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喜歡讀《xxx解讀紅樓夢》系列的話,那你一定為這樣一條推論感到興奮:達芬奇1503年畫的那幅畫,是比着模特兒蒙娜麗莎畫的,而十年後接的那件“大訂單”,為了對得起買家的訂金,是憑想象給蒙娜麗莎手工PS成她十年後的樣子。
西方學者們在達芬奇的筆記中發現了他畫的小男孩慢慢長大,再逐漸變老的草圖,說明他對人的樣貌隨年齡變化很有研究。據說,達芬奇是歷史上第一個解剖女屍的人,對人的內部構造了解得一清二楚。
有人把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拍了高清圖,發給一位跟FBI有合作的法醫,此人善于尋找失聯兒童,他可以根據失聯兒童的照片推測出這孩子當下大致長什麼樣子。不過研究人員更聰明,他們給了法醫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讓他倒推回去,看看十年前蒙娜麗莎長什麼樣,這就避免了先入為主的干擾。結果發現,十年前的畫面跟《早期蒙娜麗莎》幾乎一模一樣。
還有,一直有人懷疑早期那幅蒙娜麗莎不是達芬奇畫的,所以學者也會用更高科技的檢測手段,比如對比數碼指紋什麼的,以證明兩幅畫是否為同一人創作。他們把這一技術用在兩幅蒙娜麗莎上,發現又是一模一樣。所以,可以99%確定是同一人所為,除非——盧浮宮那幅也不是達芬奇畫的——這一發現令人“細思極恐”。
大师作品似乎總喜歡紮堆來上海。這不,即雙“達利”展之後,又有兩場達芬奇作品的展覽來上海。繼“天才達芬奇”世界巡回大展12月8日開幕後,“《早期蒙娜麗莎》發現之旅”的展覽也將于2016年2月14日至6月2日在上海的靜安嘉里中心亮相。而這兩個展覽的核心亮點,都和那幅着名的《蒙娜麗莎》有關。
什麼?蒙娜麗莎不是好好地在盧浮宮嗎?事實上,關于《蒙娜麗莎》,包括達芬奇各種謎題考證的復雜程度,絲毫不亞于中國的《紅樓夢》和曹雪芹。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爭議:《蒙娜麗莎》可能不止一幅。
1913年,在一個英國莊園主的房子里發現了一幅人像畫,當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幅畫里的人長得跟《蒙娜麗莎》一模一樣。不過仔細一看,畫里的人又比她年輕很多,難道是蒙娜麗莎的妹妹或女兒?是不是達芬奇畫的?
從1915年起,陸續有人研究這幅畫。為了證明畫里的人是誰,學者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扒出一段記載:大約在1503年,達芬奇曾接了一位絲綢商人的訂單,為他的老婆畫像。這位絲綢商的老婆叫做“麗莎·戴爾·喬宮多”,當時她二十芳齡,剛剛生完了“二胎”,很可惜的是,這條記錄中指出,達芬奇花了四年時間,都沒把這幅畫畫完。
寫這段話的瓦薩里是文藝復興時期着名的傳記作者,寫于大約1550年,距達芬奇逝世約三十年,勉強可算同時代人,因此學者們都認為可信度很高。
在2005年,他們又有一個重大發現,在1477年古羅馬着名演說家西塞羅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個“好事者”在空白處做了一條筆記“畫家阿佩利斯,李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畫作時都會這麼做,比如麗莎·戴爾·喬宮多以及聖母安妮的頭部……1503年10月”。這條筆記有點像《紅樓夢》里脂硯齋的評語,讓那些研究者激動得淚流滿面。他暴露了兩條重要的信息,“麗莎”的臉是達芬奇畫的,而且,這個人顯然在1503年看到了達芬奇的那幅畫。
可是,在另外一篇文獻中說,達芬奇在1513年接了一個大訂單,雇主是赫赫有名的美帝奇家族。大概因為這位雇主惹不起,這幅畫達芬奇沒敢畫一半就撂挑子,所以在1516年這幅作品很幸運地完成了,現在就掛在盧浮宮里面,也就是大家排幾個小時隊去看的那一幅名作《蒙娜麗莎》。
所以,在現實中,是存在兩幅《蒙娜麗莎》的。一幅是1513年畫的,目前掛在盧浮宮,一幅是1503年畫的,沒全部畫完,目前到了瑞士蒙娜麗莎基金會手里,正准備全球巡展。
當然,達芬奇同一個主題畫兩幅已經不是啥稀罕事,比如《岩間聖母》,一幅是收藏在盧浮宮,一幅在倫敦國家美術館,也有人說,其實還有第三幅《岩間聖母》。
問題是,為什麼達芬奇要同一個主題畫多幅呢?一方面,那時候的作品講究纖毫畢現,畫一幅是非常耗時費力的事情,光是做個構圖就要畫很長時間,而且達芬奇還要賣畫賺錢呢。好不容易做好的經典構圖,當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畫幾次了。
那為什麼第一幅畫沒畫完?有兩種解釋,往高處說,是他“效法先賢”。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流行“復古”,認為古羅馬風、古希臘風是最好的。想想維納斯的“斷臂”,或者我們中國畫里的“留白”。所以達芬奇也有意留個“糙”背景,跟細膩的人像部分形成對比。
當然,還有可能就是,達芬奇真心不想畫了。要知道達芬奇不止畫家這一項頭銜,他還是個科學家,他曾經給一位米蘭公爵寫信求職,有些像東方朔上奏給漢武帝的自薦書。達芬奇在信里寫,“嗨,公爵先生,請給我個官做。我是個科學家、軍事工程家、雕刻家,順便,我也會畫點畫。”達芬奇顯然不太看重自己的畫畫技能,這頗有點西漢文學家揚雄稱辭賦“雕蟲小技,壯夫不為”的味道。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覺得繪畫不是藝術而是裝飾,而雕塑才是藝術,當時米開朗基羅的一件雕塑比達芬奇所有畫作加起來還值錢,所以達芬奇大概覺得畫畫只能偶爾撈撈外快,只要餓不死,自然還要謀男兒立身事業。而為一個絲綢商人老婆畫的那幅肖像,大概是他創作中最不重要的主題了,畫不畫完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
如果你喜歡讀《xxx解讀紅樓夢》系列的話,那你一定為這樣一條推論感到興奮:達芬奇1503年畫的那幅畫,是比着模特兒蒙娜麗莎畫的,而十年後接的那件“大訂單”,為了對得起買家的訂金,是憑想象給蒙娜麗莎手工PS成她十年後的樣子。
西方學者們在達芬奇的筆記中發現了他畫的小男孩慢慢長大,再逐漸變老的草圖,說明他對人的樣貌隨年齡變化很有研究。據說,達芬奇是歷史上第一個解剖女屍的人,對人的內部構造了解得一清二楚。
有人把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拍了高清圖,發給一位跟FBI有合作的法醫,此人善于尋找失聯兒童,他可以根據失聯兒童的照片推測出這孩子當下大致長什麼樣子。不過研究人員更聰明,他們給了法醫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讓他倒推回去,看看十年前蒙娜麗莎長什麼樣,這就避免了先入為主的干擾。結果發現,十年前的畫面跟《早期蒙娜麗莎》幾乎一模一樣。
還有,一直有人懷疑早期那幅蒙娜麗莎不是達芬奇畫的,所以學者也會用更高科技的檢測手段,比如對比數碼指紋什麼的,以證明兩幅畫是否為同一人創作。他們把這一技術用在兩幅蒙娜麗莎上,發現又是一模一樣。所以,可以99%確定是同一人所為,除非——盧浮宮那幅也不是達芬奇畫的——這一發現令人“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