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一直處于調整之中,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價格大幅回落,但深層次的調整其實是藝術價值的重新審視和認定,一些知名的藝術家感覺高處不勝寒,開始反思和重新定位。華夏時報根據市場拍賣數據、專家推薦及記者走訪評論家最後制作出“2015當代藝術影響力榜”,用以觀察和盤點2015年及未來藝術市場走勢。
在市場沉寂低迷時,反而會看得更清楚,因為那些投機、炒作、哄抬等干擾因素少了很多。這份榜單結合中國當代藝術家公開拍賣市場上的作品總成交額,來自畫廊、藝博會的成交情況,另外一些非公開成交數據還不能完全統計,包括一些收藏者直接從藝術家本人手中購買的藝術品數量。當然不能單單以市場成交額來斷定藝術家影響力,中國藝術品市場同樣面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結合了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研究學者的綜合評價推薦。
以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等為代表的早期當代藝術家毫無疑問是中堅力量,這不僅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歷程,也是藝術品市場的選擇。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夜場中,中國當代藝術拍品數量有所下降,但是成交率卻有所上升:春拍時上拍20件,流拍率為40%;秋拍時上拍16件,只有3件作品流拍,成交率達81%。這是拍賣行從拍品選擇上保證成交量策略的收效。
來自60後、70後的早期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選擇的也是在市場反響較為穩定的成名作,比如張曉剛《天安門3號》以2192萬港元成交、劉煒《游泳》以1568萬港元成交、曾梵志《無題10-1-2》以1448萬港元成交。
《中國地圖》以1184萬港元成交
不只是香港市場,早期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行情整體出現好轉,成交率都有所回升,張曉剛年度拍賣總成交額為4367萬元,雖然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瘋狂時期,這可能只相當于他一幅高價作品的成交價格,但成交率開始有較大回升,達到80%以上,幾乎接近繁榮時期的成交情況。岳敏君作品在過去一年拍賣成交結果並不理想。
劉小東年度拍賣成交總額為3156萬多元,秋季上拍的5件作品全部成交。
曾梵志年度拍賣總成交額為7607萬多元,秋拍時成交率低于春拍,但此外香港蘇富比夜場中還有一件“黑馬”千萬級別作品,即由曾梵志與馬云攜手為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籌款創作的《桃花源》,以4220萬港元超最低估價28倍之多成交,旋即成為藝術收藏圈關注的話題。不過各方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又是一個事件性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圈不乏事件性藝術家和事件性作品,當然不能以此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參照。
有“中國錄像藝術之父”稱號的張培力,自1988年推出國內首個錄像作品《30×30》後,就一直投身于影像與裝置藝術,用一段視頻記錄某個重復又機械的動作,是張培力早期錄像作品中的主要特點。伴隨技術的發展,影像藝術呈現了更多元的面貌。“錄制”多個系列之後,張培力逐步擺脫拍攝原創題材的束縛,從已有的影像和電影中取材。2005年起,越來越多的互動技術被他引入作品中。2008年,作品《陣風》中緩慢的鏡頭語言標志着他對電影美學的嘗試。2014年新作《碰撞的和聲》似乎宣告着他對聲音裝置的野心。
藝術史學者黃專認為張培力的作品一貫包含有多重的意義,其中既有政治性與社會性的評論,同時亦有個人生活的關注。他的錄像作品關注于展現人與世界關系的悖論,以隔離而中性的反思立場,自由和深刻地考慮人的問題,創造出了一個大容量的、綜合性的、強有力的藝術體系。張培力的作品有一股特殊的力量,他的聲音裝置用漸變強的干擾和歸于消失,表現了在媒體時代溝通出現的沖突與焦慮。
當代藝術經歷了85思潮,89現代藝術大展,90年代政治波普、新生代、玩世、豔俗、卡通一代、後感性思潮……70、80後藝術家更關注自己的青春私體驗和微觀敘事來折射現實境遇,對崇高直接的政治、宏觀敘事現象關注相對較少。
中國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久前舉辦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香港中心藝博會和將在4月進行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都傳遞出一個共同信號:中國年輕藝術家開始崛起,背後的主導力量是那些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表現強勢的新生代藏家。
早在去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對年輕藝術家的市場策略已經悄然改變。在當代亞洲藝術夜場中,首度推出的3位70後藝術家作品的表現便讓業內人士眼前一亮。賈藹力的《瘋景1號》拍出1180萬港元,刷新其個人紀錄的同時,領先于其他70後藝術家躋身千萬俱樂部。同樣創下個人紀錄的還有王光樂和劉韡。他們選擇的年輕藝術家在畫廊市場上已經比較成熟,有一定的收藏群體,作品有藝術文獻紀錄,比如毛旭輝上拍的作品曾參加1992年的廣州雙年展,並且作品在藝術家創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價值。
年輕藝術家有文獻價值和市場記錄的作品還是有很多收藏家關注,來自歐洲的藏家也感興趣,而中國年輕藏家近一兩年也表現出對他們的特別興趣。
在今年3月的香港兩場藝博會上,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的反響更為熱烈。
“青年藝術100”策划總監宋繼瑞認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態豐富多元,有理想的青年藝術家大多都是從自身出發,尋求與自身匹配的創作方向,带有明顯的個體獨立性,也造就了目前青年藝術家生態的豐富性,對于當代藝術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青年藝術家創作呈現多元化,這也給收藏者的價值判斷带來考驗。
中意雙年展運營委員會中方總監季曉楓則提醒人們,國內對年輕藝術家的定義,從年齡划分上,比國際市場上默認的定義大約整整小了10歲,在這個年齡層面,充滿反思和實驗的藝術家創作其實一直非常活躍,這與文化環境的日益惡化恰恰相反,只是他們並不被大眾所知,更加不會過早進入二級市場。
推薦理由節選
夏可君(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梁紹基今年在上海香格納畫廊的個展和參加的一些群展,可以看到他以幾十年養蠶的藝術實踐,讓藝術回到自然美,一系列代表作中看到自然的生命在當代的意義,把藝術都還歸自然,把自然作為生命的禮物,讓蠶絲生成為烏托邦、云中夢,讓蠶絲的輕盈具有重量感。
他的自然系列之云鏡,鏡面之上早有蠶絲繚繞如云,真實的行云于其上經過,與天空一道映現鏡中。在以此為基礎的錄像作品里,蠶絲、云與鏡中的天空融為一體,端倪相沒,彼此難分,以詩意的方式觸及時間、生命與自然等問題。
季曉楓
(中意雙年展運營委員會中方總監):
艾未未的獨立意志,他對社會問題的介入,他作為概念藝術家對于社會問題的形式反思,融合了自現代主義以來的一切方法論,挪用、反諷、借喻以及現成物。他的美學天賦和巨大的勞作,反映出藝術最初的夢想。在這個意義上,艾未未具備了一個划時代藝術家的基本特質。
2015年仍然是艾未未非常繁忙的一年,所不同的是,他在國內密集舉辦的數個展覽,讓國內的藝術愛好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藝術創作。從意大利曼托瓦的“動物莊園”,到常青畫廊和唐人藝術空間聯合舉辦的“汪家祠”,到前波畫廊“彪”,再到在3畫廊個展“北京2003”,從紐約惡魔島監獄個展,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美術館的大型裝置,再到墨爾本的“安迪沃霍和艾未未”,大量令人震撼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凸顯了一個杰出藝術家不僅思如泉涌,而且勤懇勞作的藝術成就。
“2015當代藝術家影響力榜”榜單
1艾未未
2徐冰
3蔡國強
4張曉剛
5方力鈞
6劉小東
7曾梵志
8張培力
9劉煒
10梁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