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当代艺术的洗牌与调整

2015-12-25
来源:华夏时报

      自200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直处于调整之中,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价格大幅回落,但深层次的调整其实是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认定,一些知名的艺术家感觉高处不胜寒,开始反思和重新定位。华夏时报根据市场拍卖数据、专家推荐及记者走访评论家最后制作出“2015当代艺术影响力榜”,用以观察和盘点2015年及未来艺术市场走势。

      在市场沉寂低迷时,反而会看得更清楚,因为那些投机、炒作、哄抬等干扰因素少了很多。这份榜单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家公开拍卖市场上的作品总成交额,来自画廊、艺博会的成交情况,另外一些非公开成交数据还不能完全统计,包括一些收藏者直接从艺术家本人手中购买的艺术品数量。当然不能单单以市场成交额来断定艺术家影响力,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样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结合了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研究学者的综合评价推荐。

      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的早期当代艺术家毫无疑问是中坚力量,这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历程,也是艺术品市场的选择。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夜场中,中国当代艺术拍品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成交率却有所上升:春拍时上拍20件,流拍率为40%;秋拍时上拍16件,只有3件作品流拍,成交率达81%。这是拍卖行从拍品选择上保证成交量策略的收效。

      来自60后、70后的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选择的也是在市场反响较为稳定的成名作,比如张晓刚《天安门3号》以2192万港元成交、刘炜《游泳》以1568万港元成交、曾梵志《无题10-1-2》以1448万港元成交。

      《中国地图》以1184万港元成交

      不只是香港市场,早期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行情整体出现好转,成交率都有所回升,张晓刚年度拍卖总成交额为4367万元,虽然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疯狂时期,这可能只相当于他一幅高价作品的成交价格,但成交率开始有较大回升,达到80%以上,几乎接近繁荣时期的成交情况。岳敏君作品在过去一年拍卖成交结果并不理想。

      刘小东年度拍卖成交总额为3156万多元,秋季上拍的5件作品全部成交。

      曾梵志年度拍卖总成交额为7607万多元,秋拍时成交率低于春拍,但此外香港苏富比夜场中还有一件“黑马”千万级别作品,即由曾梵志与马云携手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筹款创作的《桃花源》,以4220万港元超最低估价28倍之多成交,旋即成为艺术收藏圈关注的话题。不过各方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事件性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圈不乏事件性艺术家和事件性作品,当然不能以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参照。

      有“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称号的张培力,自1988年推出国内首个录像作品《30×30》后,就一直投身于影像与装置艺术,用一段视频记录某个重复又机械的动作,是张培力早期录像作品中的主要特点。伴随技术的发展,影像艺术呈现了更多元的面貌。“录制”多个系列之后,张培力逐步摆脱拍摄原创题材的束缚,从已有的影像和电影中取材。2005年起,越来越多的互动技术被他引入作品中。2008年,作品《阵风》中缓慢的镜头语言标志着他对电影美学的尝试。2014年新作《碰撞的和声》似乎宣告着他对声音装置的野心。

      艺术史学者黄专认为张培力的作品一贯包含有多重的意义,其中既有政治性与社会性的评论,同时亦有个人生活的关注。他的录像作品关注于展现人与世界关系的悖论,以隔离而中性的反思立场,自由和深刻地考虑人的问题,创造出了一个大容量的、综合性的、强有力的艺术体系。张培力的作品有一股特殊的力量,他的声音装置用渐变强的干扰和归于消失,表现了在媒体时代沟通出现的冲突与焦虑。

      当代艺术经历了85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90年代政治波普、新生代、玩世、艳俗、卡通一代、后感性思潮……70、80后艺术家更关注自己的青春私体验和微观叙事来折射现实境遇,对崇高直接的政治、宏观叙事现象关注相对较少。

      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久前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香港中心艺博会和将在4月进行的香港苏富比秋拍,都传递出一个共同信号:中国年轻艺术家开始崛起,背后的主导力量是那些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强势的新生代藏家。

      早在去年秋拍中,香港苏富比对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策略已经悄然改变。在当代亚洲艺术夜场中,首度推出的3位70后艺术家作品的表现便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贾蔼力的《疯景1号》拍出1180万港元,刷新其个人纪录的同时,领先于其他70后艺术家跻身千万俱乐部。同样创下个人纪录的还有王光乐和刘韡。他们选择的年轻艺术家在画廊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有一定的收藏群体,作品有艺术文献纪录,比如毛旭辉上拍的作品曾参加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并且作品在艺术家创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年轻艺术家有文献价值和市场记录的作品还是有很多收藏家关注,来自欧洲的藏家也感兴趣,而中国年轻藏家近一两年也表现出对他们的特别兴趣。

      在今年3月的香港两场艺博会上,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的反响更为热烈。

    “青年艺术100”策划总监宋继瑞认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丰富多元,有理想的青年艺术家大多都是从自身出发,寻求与自身匹配的创作方向,带有明显的个体独立性,也造就了目前青年艺术家生态的丰富性,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青年艺术家创作呈现多元化,这也给收藏者的价值判断带来考验。

      中意双年展运营委员会中方总监季晓枫则提醒人们,国内对年轻艺术家的定义,从年龄划分上,比国际市场上默认的定义大约整整小了10岁,在这个年龄层面,充满反思和实验的艺术家创作其实一直非常活跃,这与文化环境的日益恶化恰恰相反,只是他们并不被大众所知,更加不会过早进入二级市场。

      推荐理由节选

      夏可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梁绍基今年在上海香格纳画廊的个展和参加的一些群展,可以看到他以几十年养蚕的艺术实践,让艺术回到自然美,一系列代表作中看到自然的生命在当代的意义,把艺术都还归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的礼物,让蚕丝生成为乌托邦、云中梦,让蚕丝的轻盈具有重量感。

      他的自然系列之云镜,镜面之上早有蚕丝缭绕如云,真实的行云于其上经过,与天空一道映现镜中。在以此为基础的录像作品里,蚕丝、云与镜中的天空融为一体,端倪相没,彼此难分,以诗意的方式触及时间、生命与自然等问题。

      季晓枫

      (中意双年展运营委员会中方总监):

      艾未未的独立意志,他对社会问题的介入,他作为概念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形式反思,融合了自现代主义以来的一切方法论,挪用、反讽、借喻以及现成物。他的美学天赋和巨大的劳作,反映出艺术最初的梦想。在这个意义上,艾未未具备了一个划时代艺术家的基本特质。

      2015年仍然是艾未未非常繁忙的一年,所不同的是,他在国内密集举办的数个展览,让国内的艺术爱好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艺术创作。从意大利曼托瓦的“动物庄园”,到常青画廊和唐人艺术空间联合举办的“汪家祠”,到前波画廊“彪”,再到在3画廊个展“北京2003”,从纽约恶魔岛监狱个展,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大型装置,再到墨尔本的“安迪沃霍和艾未未”,大量令人震撼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凸显了一个杰出艺术家不仅思如泉涌,而且勤恳劳作的艺术成就。

      “2015当代艺术家影响力榜”榜单

1艾未未

2徐冰

3蔡国强

4张晓刚

5方力钧

6刘小东

7曾梵志

8张培力

9刘炜

10梁绍基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