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6

臺灣名嘴:解放軍戰力荒唐言論背后有推手

2015-12-29
来源:环球时报

資料圖:臺媒荒唐的報道

小學畢業水平的士兵能駕馭航母、操作雷達、規劃航線和電磁對抗?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大陸海軍士兵教育水平少有小學以上學歷。”對大多數大陸網友來說,這一出自臺灣女主播的言論,會讓他們先是一驚,然后莞爾。這不是第一次,相信很多人還記得“臺灣教授說大陸人窮得買不起茶葉蛋”的事。有島內資深媒體人表示,這種說法根本不足為奇,臺灣政經類電視節目不乏此類奇談怪論。臺灣知識階層對大陸的認知果真如此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盡管的確有部分人對大陸不了解。但這樣“顛覆常識”的言論能在臺灣媒體大行其道,受眾自然也受其影響。“他們想當然地隨便說,觀眾也想當然地相信”,一位臺灣學者說。島內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從“茶葉蛋”到“小學士兵”,凸顯的不僅是少數人對大陸的認知問題,從中也可看出臺灣政治和媒體的某些惡質文化。而這種惡質文化,與兩岸交往的歷史和當下緊密相關。

  “他們想當然地隨便說,觀眾也想當然地相信”

  “大陸海軍士兵教育水平少有小學以上學歷”的言論,出現在12月13日晚臺灣民視的全球新聞中。節目中,主持人將美國與中國大陸海軍進行比較,談到解放軍“軟實力”時語出驚人:“大部分的士兵,多來自農民家庭,少有小學以上的學歷。”

  這樣缺乏常識的言論自然引來大陸網友的各種嘲笑。有意思的是,12月23日臺灣東森財經新聞的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對比分析兩岸基礎科研和產業實力時,聊到了民視這個節目,兩位嘉賓都表示了對同行的嘲笑。

  不過,民視節目中的那類言論遠非特例。去年上半年,在一檔臺灣綜藝節目中,一名有教授頭銜的嘉賓稱,普通大陸老百姓連“茶葉蛋”都吃不起,能來臺灣花錢的大陸人只是14億中的4000萬到5000萬人,而且可能來自大城市。當年11月,這名教授又辯解說,他的本意遭到曲解,大陸各地經濟情況不同,不能用溫州去跟內地如鄭州等地比。

  臺灣知識階層對大陸的了解是這種程度?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兩起都屬于極少數以偏概全的報道,不代表臺灣的大多數人。據他的觀察,臺灣的知識分子對大陸算是比較了解的,去過大陸的人更了解。臺灣媒體上出現這種明顯錯誤言論,大陸可以抗議,以讓臺灣民眾認清真相。

  “不可否認,臺灣知識階層的確有一些人對大陸非常不了解而又在電視上任性發言,他們想當然地隨便說,觀眾也想當然地相信。”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張亞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一些人對大陸看法封閉,這背后反映的是冷漠和恐懼,他們對大陸的情況不重視、不思考、不求證,甚至充滿敵意,故意貶低、以偏概全。知識分子尚且如此,民眾對大陸的了解更有限。

  荒唐言論背后有推手

  在臺灣青年聯合黨主席陳正騰看來,荒唐言論背后是臺灣政治和媒體的某些惡質文化。他對《環球時報》說,“茶葉蛋事件”的發言者高志斌,是持有美國野雞大學學歷的民進黨人。他透過媒體來夸大大陸的貧窮,很明顯是為了誤導臺灣百姓,進而為“反中”勢力添柴燒火。而發表“小學士兵”論的是臺灣民視新聞臺,是著名的“臺獨”三媒體之一,該臺一向“反中”不遺余力,制作這樣的新聞不意外。

  陳正騰說,“茶葉蛋事件”的節目,并非實況轉播,而是先錄后播,節目制作的漫長過程中,從策劃到現場錄制到剪輯播出,難道電視臺就沒人發現“吃不起茶葉蛋”之說是個大笑話?明知是謊言,卻為了嘩眾取寵、爭取收視率而播出,可見臺灣媒體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已經出現了“劣幣逐良幣”的惡質風氣。而“小學士兵”一事,更凸顯該新聞臺的失職。只要該臺的新聞從業者稍微做一點查證工作,就會知道大陸1986年起施行九年義務教育,而實行募兵制的解放軍,長期以來招收對象是高中以上學歷者。

  《環球時報》采訪的數名島內人士都提到,涉大陸無知言論頻出的根源之一是臺灣媒體。有島內資深媒體人表示,從李登輝執政后期開始,臺灣絕大多數的媒體就被綠營滲透把控,凡是新聞報道絕大多數都報大陸的“黑心食品、野蠻行為、愚昧作為、動亂沖突”,尤其是綠營的“御用名嘴、綠心教授”,更是只要能痛罵馬當局、詆毀大陸,就算說的話再沒道理、再沒依據,節目卻非常火熱。

  今年10月4日,臺灣主持人彭文正在臺灣談話性節目《正晶限時批》中,為表“反中”態度,將“古今中外”刻意說成“古今臺外”,成為網友眼中的又一“亮點”。事實上,一些名嘴長期盤踞臺灣幾個主要電視政論節目,一周七天散布一些抨擊大陸及馬英九當局的言論,大陸被一些臺灣人認為是“低等野蠻落后的地方”,現在去臺灣中南部鄉下問一問,還有人說:“大陸不是還在吃樹皮、草根嗎?”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臺灣,尤其是在幅員較大的中南部,了解真實大陸的人仍屬于“少數精英分子”,絕大多數未曾到過大陸的臺灣中南部人多認同民進黨“仇中、恨中”的政治理念,也因此使得目前臺灣中南部地方政權“全盤綠化”。

  有人或許認為,很多人到大陸去過,怎會對大陸還有如此深的誤解?沒錯,臺灣現在每年有五六百萬人到大陸經商旅游,但這些人多是同質群體。依照統計,真正去過大陸的臺胞不過800萬人,即2/3臺灣人未去過大陸,而這些人在教育及社會影響下,大陸就是那種“很多人還吃不飽”的現況,他們也最容易被一些所謂名嘴、教授影響。

  島內民眾認識大陸幾經波折

  島內目前這種媒體和政治生態是歷史、教育、社會等綜合因素使然。

  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后,不僅頒布勘亂動員令,更通過對大陸的污名化,使民眾產生恐懼情緒。正如廖信忠在《我們臺灣這些年》中所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臺灣民眾都被教育著共產黨要‘血洗臺灣’。”《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對此深有體會。兩蔣時期,臺灣對大陸的宣傳是“五月難民潮、大陸人吃草根樹皮”“穿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些宣傳也許大陸年輕人都忘了,卻仍留存在許多臺灣50歲以上人的心中。

  1971年臺灣當局被驅逐出聯合國以及1979年臺美“斷交”是重要節點,島內民眾開始認識到,大陸已經成為“不得不正視的大山”,并興起一股“重新認識大陸”的風潮。1987年,臺當局正式承認“反攻大陸已無可能”,同時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島內直接開始第一波對大陸的“真正認識”。

  由于1951年至1987年臺灣年均經濟增長達9%,為世界之首,彼時自感“臺灣錢淹腳目”的島內民眾對大陸最普遍的共識是“落后”。此后,雖然兩岸交流在加深,但在李登輝、陳水扁20年“臺獨”滲透下,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兩岸開放交流之初的階段。而正是在這20年間,大陸成為居世界前列的經濟體,臺灣則在原地打轉。2008年馬英九重啟兩岸大規模交流后,島內頓時感受到“無以復加的沖擊”。情勢逆轉引來一些媒體通過編排大陸聊以自慰,“自我封閉療傷”讓一些有識之士痛心。

  一位在華盛頓智庫工作的大陸學者因從事的研究方向涉臺,過去幾年曾數次赴臺交流。這位學者表示,以他在臺灣的交流經歷看,大部分臺灣人對大陸有一定了解,但了解深的不多,而且兩極分化。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在心理上對大陸有一種優越感,盡管大陸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他們并不愿意接受這一現實。

  對于這種自我麻醉式的迷思,島內有人呼吁要正視大陸。《旺報》不久前的一篇社論稱,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推給大陸民眾,以為對方只是“不文明”“被洗腦”,殊不知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行遍全球,有國際視野的精英階層,他們不僅很方便地掌握全球信息,更實際參與過兩岸民間互動。

  “期待大陸優秀國際新聞媒體進入臺灣”

  有分析稱,個別離奇言論能在島內大行其道,也與臺灣人的國際視野狹窄有關。今年12月20日,臺“教育部”舉辦“高中職學生教育高峰論壇”,邀請100名學生代表討論幾大議題。有學生代表提出,“臺灣缺乏國際觀、對大陸的看法過度封閉,還經常自我膨脹。”此外,學生不停地學英文,卻忽視了其他文化。

  張亞中也對《環球時報》提到,臺灣民眾沒有國際認同感,不關心國際新聞,因為關心也沒有用。電視臺也因國際新聞收視率低不重視,對臺灣之外的介紹一般都是吃喝玩樂的主題。希望兩岸“三通”后,大陸優秀的國際新聞媒體能進入臺灣。

  其實,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在認真地重新認識大陸。近年來,大陸讀物成為臺灣年輕人閱讀市場的新寵,無論是大陸流行小說還是學術論著都不難在臺灣找到市場。還有不少臺灣年輕人在網絡論壇上興致勃勃地討論“置業大陸”“兩岸婚姻”等話題。更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喜歡通過網絡收看大陸影視節目。

  陳正騰對《環球時報》說,過去,兩岸長期隔閡,對于“海的另一邊”有很多憑空想象或刻板印象,現在回頭看,令人莞爾。但兩岸進行各式交流已30年,現在每年有約千萬人次的來往,在這樣的背景下,某些臺灣媒體、政客還要為了自身的利益,用一些無知、甚至是刻意丑化大陸的語詞來誤導臺灣民眾,只會貽笑大方。【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王盼盼 周禮】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带来性能的影响 //setTimeout("SetIframeHeight()", 300); } 面要做DOM动态操作,有可能带来性能的影响 //setTimeout("SetIframeHeight()",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