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兌換價升越0.87 回到4年前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鍾俠報道:內地官方昨公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314,刷新逾4年半新低。此波跌勢從去年12月25日開始,連續7個交易日已下跌601個點子,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跨年」下跌仍在繼續。有分析稱,人民幣此番下跌,皆因中國宏觀經濟仍處低位,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依然存在。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當局有責任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均衡穩定。
離岸在岸雙跌 匯差創紀錄
昨日,人民幣中間價報6.5314,繼1月5日報6.5169後再跌145個點子,創2011年4月以來的新低。
昨日在岸市場開盤後,人民幣對美元迅速走低,本港時間16時30分收盤價報6.5575,較前日官方收盤價6.5199跌近400點,至2011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
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刷新低點:昨日早盤,人民幣小幅上漲後直線下跌,逼近6.66大關;隨後一路下探,一度跌逾700點,突破6.71關口,為離岸市場2009年建立以來的最弱匯率,跌幅更為8月來最大。
至此,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匯差擴大至創紀錄的1600點(2.4%)。
因人民幣匯價近期波動劇烈,緊盯美元的港幣近日對人民幣亦大幅升值,前日100港元兌人民幣匯價升越85元關口,昨日中午又升過86元,午後更升破87大關。
人民幣不會持續性下跌
對於人民幣此輪貶值,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遠芳認為,此番跌勢原因有三:第一,中國宏觀經濟狀況仍處低位,金融資產風險上升;第二,美聯儲首次升息後,普遍預計2016年還將穩步升息,國內外利差預期進一步縮小;第三,市場預計年初換匯額度更新後,會釋放一部分被積壓的換匯需求,導致資本流出。她認為,人民幣並不會持續下跌,「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還存在一定向下調整的壓力,波動性會增強,但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總體上會向寬幅波動的方向發展」。
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指,是次貶值主要是為了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穩定,中間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市場走勢的作用,無須過度解讀。他稱,人民幣目前並非極度波動,而是從過往極度壓抑的不正場☆態逐漸向正場☆態回歸,企業和個人須做好人民幣常態化日均波動200至300點的準備。
經濟學家張其佐則認為,「從長期看,政府的責任重在維持人民幣均衡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彈性,處理好人民幣匯率兩難處境」。他指人民幣貶值有利有弊,雖然貶值有利於經濟增長,但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會引發資本外流及其他國家競爭性貶值和貿易保護等負面效應。
人行不會坐視匯率不穩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蔡易成報道:新年以來,由於中國經濟持續疲軟及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人民幣對美元加速貶值。昨日,離岸與在岸市場雙雙大跌,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繼續刷新2011年4月來新低。有機構甚至預測今年人民幣貶值幅度將達15%,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專家表示,人民幣匯率或將成為今年最重要經濟變量;人民幣持續大幅波動,不排除人行做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匯率成今年最重要經濟變量
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延續近期跌勢,離岸與在岸市場雙雙大跌。2016開年後不到3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大跌500餘點子,離岸匯率更暴跌1000餘點子,引發各界持續關注,貶值原因及未來走勢更成近日市場熱議話題。
民族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啟兵對本報表示,2016年經濟看點很多,而匯率則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經濟變量,如何做到讓匯率貶值又不失控,或是人行今年要面臨的難題。
波動或因人行壓力測試
朱啟兵認為,新年過後,人民幣持續大幅波動,不排除有人行做壓力測試的可能,因預期是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以一步到位的貶值來打消貶值預期的存在或是人行的用意所在,「貶值預期的存在加劇了資本外逃,所以貶值預期往往恐怖過貶值本身,人行在做壓力測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判斷,人行除了必要時的出手干預外,應會一方面擴大匯率波動幅度,另一方面盡量去美元化,來消除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影響。
此外,高盛最新報告亦指,近日中國政府表現出引導人民幣貶值的強烈意圖。
預期今年貶值5%至10%
統計顯示,2015年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全年貶值幅度達4.46%,離岸人民幣貶值幅度更高達5.28%。年初至今,儘管內地人行出手干預,但由於中國經濟疲軟及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已下滑0.8%左右,離岸人民幣也貶值超過1.6%。今年人民幣對美元走勢如何,已成各界關注與猜測熱點。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或將貶值15%,即達到1美元兌7.3人民幣,該觀點引發坊間嘩然。朱啟兵認為,15%的貶值幅度似乎太過於悲觀,大部分預測其實都在5%至10%之間。需要指出的是,內地「一帶一路」建設要求人民幣匯率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因此,人行不可能允許人民幣匯率失控的狀況出現。
投資海外首選香港
人民幣連續貶值大背景下,市場關注內地資金會因此留在內地,抑或流出海外。消費方面,由於外幣升值,海外商品價格提升,當然應留在本土消費;投資方面,因投資者尚拿不準人民幣貶值底線何在,或多選擇把資金投向海外,而首要目標就是香港。
資金正流入香港資產
內地資金若流入香港,首選自然是房地產,財團及富豪尤其可選擇購入整幢商業大廈。最典型例子就是近日傳出亞投行斥資95億港元洽購灣仔大新金融中心,此前個案還有恒大地產許家印豪擲135億購入美國萬通大廈、中國人壽(海外)58.5億購入紅磡商廈。
內地富豪的購物清單裏還有上市公司,俗稱買殼,投入資金後價值可能提升幾倍到幾十倍。近年來,玩得最瘋的包括BAT等,都拿幾個億的銀行貸款買殼,待到注入資產進去,市值可能膨脹到上百以至上千億——如果馬雲想在香港買豪宅,錢都不用從內地匯過來。此外,富豪還可投資地皮。2015年,地政總署招標收入約276.96億元,中資發展商佔140.41億元,佔比超過五成。而購買證券行、資產管理牌照等亦是不錯的選擇。據悉,曾有內地富豪炒過港股輸了幾千萬,於是買間證券行叫身邊朋友過來炒,結果什麼都贏回來了。
本港資產可對沖風險
富豪有特權,可以任性一點;那麼,一般內地投資者又能買些什麼?選擇當然少很多,包括買些港元資產、房子、優質港股、保險產品等能與人民幣貶值對沖的資產。
最近,本港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有內地朋友在港搭的士,聊到人民幣貶值。的士師傅就估算,人民幣兌港元會跌到1:1的水平,重返2007年10月時的匯價,居然和悲觀一點的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想到了一處。這亦從側面證明——想探知人民幣貶值的底線在何處並不容易。香港商報記者 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