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6

張瑞敏:31歲的海爾如何“破與立”

2016-01-08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全員創客、互聯工廠……回看2015年,海爾向互聯網轉型的變革步伐越來越快。有的同行改革力度沒海爾那么大,也發展得挺好,為什么65歲的張瑞敏執意要推動31歲的海爾不斷嘗試大膽的變革“試驗”呢?
 
  “互聯網的沖擊太劇烈了,”張瑞敏打比方說,“你上了一層樓,下面走過的那層樓梯就撤掉了,你只能繼續往上走,而不可能倒回去,因為沒有退路了,而且你必須要加快速度往上走,邊破邊立。所以現在破的速度要加快,立的速度也要加快。”
 
  不久之前,很多人還認為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仿佛是兩條平行線,模式完全不同,從傳統企業轉變為互聯企業,還要保持利潤穩定,挑戰太大。畢竟評價標準不一樣,互聯網企業即使虧損也可能估值很高,但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利潤一成也降不得。
 
  對于如何邊破邊立,張瑞敏的內心驅動力是:“如果你僅僅就是賣產品,這個很好辦,也可以實現增長;但是如果產品只是載體,你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最佳用戶體驗,符合互聯網時代的要求,那你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不管做到什么程度,可能都很難有天花板。”
 
  從管控型組織到投資平臺
 
  自2014年海爾集團總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后,2015年海爾就將重點放在了加快孵化“小微”企業上,集團層面加速向“平臺”演化。
 
  目前,海爾平臺已有183個小微生態圈。除了免清洗洗衣機、雷神筆記本、智勝冰箱等從傳統產業孵化出的小微企業之外;2015年海爾平臺又孕育出了有住網、蛋業生態、極車公社、快遞柜、社區洗等很多新項目。而且,這些項目中,有些海爾占大股,有些海爾只占小股,海爾對此完全持開放的態度。
 
  張瑞敏說,即使沒有控股,海爾仍有控制權,因為這些小微企業還是在海爾的平臺和品牌上創業。
 
  海爾之所以鼓勵內部員工自己創業成立小微企業,無論是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張瑞敏認為,“過去員工每天來了就聽命于老板、總部的指示去做事;現在變成投資關系,每一個組織都要自己完成市場化,讓員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
 
  為了促進小微企業的“孵化”,海爾重點搭建投資驅動平臺、用戶付薪平臺。“海爾將成為資本投資者,對小微企業進行服務,還會與市場的投資者結合起來。”張瑞敏希望,未來給員工付薪的,最終不是企業,而直接是用戶。
 
  “往這方面推,其實很難。一是項目能否為用戶創造價值;二是用戶付薪還不行,最后還要變成和市場或上市公司簽訂對賭協議,項目完全是由市場來驅動,而不是集團。小微企業一開始由集團來投資,但之后的發展必須要有風投參與,我們把這個叫作‘資本市場化’。”張瑞敏說。
 
  有了“資本市場化”,就一定會帶來“人才市場化”。張瑞敏認為,“因為資本投資你之后,如果你的能力不夠,它可以從市場上引人才進來。它認為,我出這么高的薪酬,可以找來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所以,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特征也可以叫作‘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如果資本市場化、人才市場化,薪酬肯定也會相應地市場化。”
 
  打掉“中間層”和“圍墻”
 
  傳統企業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形,“為了跟上用戶點擊鼠標的速度”、“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海爾前幾年開始將組織結構變為“倒金字塔形”,讓管理層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但張瑞敏認為,這樣還不夠。
 
  2014年6月,張瑞敏在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演講時透露,2013年海爾去掉了16000名中層,變成70000人,去掉比例為18.6%,2014年還要去掉10000名中層,一時間引發不少爭議。
 
  “前些日子市場上的質疑比較多。”張瑞敏說,“現在的結構也不是倒三角了,因為單純地倒三角還是管理人員去支持一線,中間層還在其中過濾很多信息,那就麻煩了。現在的需求,不是說一線有什么東西上報給管理層,管理層再去支持他,而是要變為一個整體,所以中間層就應該去掉。沒有中間層了,所有人都在一線,共同滿足用戶的需求,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取消掉“中間層”后,員工不再聽命于上級,而是聽命于市場,轉變為整合社會資源的“創客”。張瑞敏表示:“原來是一個管控組織,現在要變成一個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并不是在企業圍墻之內的。”
 
  以研發人員為例,張瑞敏表示,以往研發中心規定研發人員必須研發出什么東西來,而且要對外保密。現在,研發人員的定位轉變了。“在這個平臺上有很多研發人員,你不再是研發產品的,而是研發的接口、是搞研發平臺的,因為你了解這一行,你比較熟悉。比如,海爾把制圖的部門取消了,過去我給你圖紙、你給我做零件,現在誰設計得好,我就用誰的,所以研發人員的定位就改變了,不再局限于設計出一個什么東西來。”
 
  企業的“圍墻”推倒了,用戶也可以參與到研發、設計中。
 
  “研發人員過去關起門來研發產品推給用戶,但用戶是否喜歡是不知道的。現在必須得事先和用戶進行交流,換句話說,是用戶參與設計,用戶既是設計者,也是消費者。”在張瑞敏看來,“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其實是有機結合的。
 
  過去的工廠一定要有倉庫,產品生產出來放在倉庫再去促銷。現在是為用戶生產,產品還在生產線上就知道這是要給誰的,所以從原來“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真正為用戶個性化定制,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現在的開發觀念也和過去完全不一樣。張瑞敏說:“過去是瀑布式開發,即要經歷市場調查、內部確定設計等多個環節,最后的目標是產品要完美無缺。現在則是迭代,硅谷有一句話說‘如果你推出來第一代產品,不能使你感覺羞愧的話,你就推出得太晚了’。只要用戶有需求,我馬上生產出來,以后他會有新的意見、需求,我再去改進、生產。”
 
  生產也在發生變化。海爾已陸續建成了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六家互聯工廠,并且更多的互聯工廠還在建設中。
 
  張瑞敏認為,“自動化、機器人[0.00% 資金 研報]的問題不難,難在互聯,一個智能工廠應該連兩頭,一頭連著用戶參與的、交互的設計,另一頭連著用戶體驗,我們幾個工廠正在做這件事。”德國、日本的自動化、機器人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等于要從工業2.0跨到工業4.0,挑戰還是非常大”。
 
  張瑞敏坦言,“特別像我們這種傳統的大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創業機制就更難。”但海爾的探索沒有停步。他認為,海爾管理模式的精髓是不斷挑戰自我、自以為非;另一個關鍵點是“永遠關注兩部分人——外部的用戶、內部的員工”。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是張瑞敏的座右銘。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很大,柯達、摩托羅拉的倒下帶來反思,成功的企業往往容易被自己迷惑,而不會想到我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踏上時代的節拍。“你要做時代的企業,最大的挑戰是你能不能認識你自己、認清外部的時代,不斷改變你的企業,跟上這個時代,是企業永遠的命題。”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