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的背后

2016-01-11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最為媒體所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再度出現空缺。尤其是,這發生在屠呦呦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獎僅幾個月之后。於是不禁有媒體要問:為何屠呦呦能夠獲得代表國際最高水平的科學獎項,卻沒有能夠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對此,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回應稱,由於國家科學技術獎實行的是推薦制,可沒有個人或單位推薦屠呦呦。

  若被推薦屠呦呦一定能獲獎?

  事實上,沒有人推薦僅僅是表面上的原因。針對是次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的問題,有研究者撰文指出,中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其實更類似於某種「終身成就獎」:它所褒獎的并非某項特定的科學成就,而更像是某種對科學家的綜合評價。這也可以理解為何之前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不僅普遍年齡偏大(平均獲獎年齡達到82.5歲),而且其中很多位都與「兩彈一星」工程密切相關。換言之,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的不僅僅是「成就」,更是體制內的「資歷」。

  沒有人推薦屠呦呦并不稀奇,畢竟她是國內科研人員中少有的「三無人員」异類: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無兩院院士頭銜。但問題在於,即使有人推薦屠呦呦角逐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其「三無人員」的身份,能否與其他長期工作在體制內的老科學家們競爭還很難說。

  只不過,這樣的「資歷獎」恐怕難以起到鼓勵科學研究的作用。科研需要創新與突破精神,在某種程度上,這恰恰與年齡和資歷的增長成反比。而無論是屠呦呦還是兩彈一星元勋們,他們科研生涯的最輝煌時段,大部分并不在他們成名以后,而是在他們最需要獲得肯定和鼓勵的年輕時。尤其屠呦呦的科學成就,更是發生在文革后許多老科學家被打倒,年輕科研人員主掌方向的特殊時期。

  然而,近兩日中山大學某青年教師掌摑院長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卻只能說明,青年學者在如今的科研體制內存在著巨大的受壓抑之感。可以設想,如今的體制內,或許有無數位仍舊默默無聞的學者,他們或許已經大有成就,或許也早已有資格角逐最高科學技術獎,但是受制於年齡和資歷,他們只能默默等待——或許十幾年,或許幾十年。只不過,這個沉甸甸的獎盃,恐怕與科學成就的本身,已經關系不大。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