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一方面傳統石化產品產能過剩,一方面資源類產品和高端石油化工產品短缺突出,2015年,我國石油和化學行業依然面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結構轉型壓力巨大。
記者12日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發布會上了解到,2015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5%,為歷史上首次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增速不足1%,煉油業投資降幅近20%,化學工業投資增幅滑落至2%左右,創歷史最低紀錄。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說,目前我國煉油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約7.5億噸,但每年實際原油加工量只有5億噸左右,其中國產原油約2億噸,煉油產能過剩矛盾非常突出,而且原油大量依靠進口。化工行業結構性過剩更為突出。市場監測顯示,2015年,通用樹脂市場年均價格跌幅超過10%;尿素價格在連續兩年大跌后,受成本支撐,均價僅比上年略有上升;燒堿價格降幅達8%;電石價格降幅為12%;甲醇價格降幅更是達到20%。
盡管產能過剩嚴重,但化工產品進出口仍處于逆差。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我國化工產品出口總值為1378.8億美元,同期化工產品進口總值為1456.5億美元。
“出口主要是基礎化學原料等傳統產品,而進口則是精細化學品、合成材料等中高端產品,顯示行業結構轉型升級非常迫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說。
石化行業轉型升級正在推進。祝昉說,一些企業已經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提質增效、新產品研發、展開差異化競爭的中長期規劃。
煉油行業的產能過剩調整也在穩步推進。2015年初,我國著手解決地方煉油企業的“油源”問題,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十余家地方煉油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