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廣東眾創空間“創”勁十足

2016-01-15
来源:南方日報

  創客,英文原名為Maker,指努力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其活動與成長的主要載體,則為創客空間。廣東省迄今納入科技部門統計的眾創空間共有140家,服務場地面積超30萬平方米,在孵項目和團隊超3000個,成為廣東創新發展的最鮮活力量之一。

  1月7日,2016年廣東省科技“四眾”(即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建設推進工作會議在東莞召開。會議提出,要深刻認識“四眾”平臺建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互聯網+”新業態下的發展機遇,用眾包思維解決科學技術難題,用眾創思維開拓創新創業空間,用眾籌思維加速科技與金融的廣泛融合,用眾扶的思維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難題。

  此時距離李克強總理2015年1月4日視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剛好過去一年。一年來,全國上下掀起了一陣創客熱潮。截至2015年10月,廣東省新增眾創空間70家,全省眾創空間突破150家,位居全國前列。

  筆者近日走訪穗、深兩地10多家眾創空間發現,廣東省眾創空間正呈現服務多樣化的態勢,大批有創意理念和創業理想的青年在這里成長和發展。

   記者 戎飛騰 林亞茗 發自深圳、廣州、東莞 通訊員 葉青 實習生 張艷玲

  眾創空間服務形式多樣化

  去年9月份,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了推進“四眾”平臺的建設,令創客空間的概念進一步深化。

  在中山大學北門附近的巷子里,有一棟不起眼的樓房,但走進去卻別有洞天:擁有350個卡位的大辦公間里,上百名青年在用電腦進行工作;小會議室和辦公室里也都是舉行著各種項目的討論會。這里是剛剛建立一年多的中大創新谷。

  中大創投董事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副主席舒元介紹,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襲來,各式各樣的創業孵化器相繼建立,但往往只是提供了物理空間。而中大創新谷,針對入駐創業團隊大多需要投資和經驗的特點,對其進行行業分析和前景指導,提供投融資指導和財務、法律咨詢服務,更會聯合知名投資機構及天使投資人,共同對創業項目進行輔導、打磨及投資,形成了具有中大創投特色的超級創業打磨團。他說:“我們與創業團隊的利益綁在一起,他們發展了,我們才能發展。”

  為讓更多的創業者能獲得有關的創業知識,中大創新谷還舉辦了云珠沙龍、云珠風暴會以及云珠論壇,邀請行業相關人士與數以千計的青年進行創業經驗和產業態勢的分析和討論。

  已在海外創業的臺灣青年陳昱升,去年初將公司搬到這里,并在1個月后就拿到中大創投領投的數百萬元投資。僅僅一年,這家公司已擁有1500名歐美的時尚達人,成為向海外推廣中國服飾的時尚電商平臺,注冊用戶為3萬多人。

  而廣州羊城同創匯的騰訊眾創空間,則致力于打造創業者的連接器。騰訊眾創空間廣州負責人李婷介紹,空間針對創業者對人才、融資、輔導、營銷和資源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服務,如通過應用寶、騰訊云、廣點通、騰訊地圖、微信推廣等產品和服務,給入駐創業團隊提供更多軟件上的支持。

  位于深圳龍崗天安數碼城的智造局則致力于“敏捷制造”。其負責人盧文凱向筆者介紹:“創客團隊的產品研發大多是小規模的,如果委托給一般廠家加工,會因為訂單數量小,而成本較高、排期較久。”針對深圳龍崗硬件制造較發達的特點,智造局定位為幫助年輕人縮短從創意到產品的時間。他們設置了小型車間,甚至還有工業級別的3D打印機,邀請熟練的工人常駐現場,讓創業者“足不出戶”就可將創意落地為樣品,后端還輔以產業鏈資源,為小型量產做好準備。

  創客潮助傳統經濟轉型

  雖然創客空間的成員,只是創意的萌芽、創業的幼苗,但他們有著更新穎的理念和設計,給生產商、地產商和投資人打開廣闊的空間,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啟示。

  位于廣州科學城的萬科云眾創空間,作為萬科旗下首個聯合辦公空間,為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提供“拎包入住”的聯合辦公空間,同時提供全系列的創業服務。負責人介紹:“希望以線下辦公產品作為入口,培育開放共融、互通有無的生態型社區,實現‘互聯網+’轉型。”

  而深圳的中科創客學院的關注項目,主要集中在人機交互、3D打印、機器人、文化創意、智能穿戴、智慧家居等領域,項目團隊包括智能睡眠眼罩、夢幻芭蕾燈、擦掃地一體機器人、拇指護士平臺等。

  眾創空間,對實體經濟和傳統經濟也帶來了“互聯網+”時代的轉型變革。3年前在廣州起家的YOU+,初創時僅僅是一個生活社區,但在“大眾創業”潮流中敏銳地轉為創業孵化器,在廣州已發展到7個社區,擁有1500間住宿兼辦公的房間。

  筆者走訪了天河東圃的YOU+青年創業社區,了解到進駐的青年人中50%是創業者,其他是創業鏈條上的配套人員,如IT、法律、會計、媒體、市場營銷等從業者,以構建協同創新創業的生態圈。

  潮汕青年王瀟威揣著的創業理想來到這里,并且加入YOU+BCU的社群,這是一個由YOU+各個社區里已注冊公司的成員組成。王瀟威找到上百位合伙人,完善了創意設計和營銷創新,他將潮汕傳統美食牛肉丸推上獨具一格的微信平臺,一周就銷出5萬顆。隨即,他又在開拓其他更多電商項目。

  2015年11月,由省委改革辦、省科技廳和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廣東省創客發展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創客根據越來越多元化和普及化的個性化需求來生產制造小眾商品,勢必給制造業帶來新的機遇。我省大型科技制造企業如富士康、TCL等,也開始為創客提供生產條件、項目指導和資金支持。

  民間創新活力亦有園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讓創客與創業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而事實上,創客空間最本原的概念,強調的是創新精神、創意理念和動手能力。

  在深圳,如今也有大量純粹意義的創客空間,深圳DIY社區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該社區負責人但非向筆者介紹,深圳DIY社區是一個服務于工程師交流的公益性質創客空間。

  但非是一名中學計算機老師,其他的創始人、管理員也均有本職工作,會員主要為電子、機械等行業工程師。空間開放時間一般為工作日晚上及周末,其運營費用由大家交納的會費支撐。在這里,筆者見到了3D打印而成的時鐘、自動捕捉動作的攝像頭。

  但非表示,創客有創新和創意,但并不一定都熱衷于創業及商業。社區本身不直接介入商業,但也鼓勵會員將成果留存在開放平臺之上,供有意愿將一些創意轉化為創業項目的會員做私人交流。

  “在歐美很多家庭會在自家車庫設置小車間,孩子們可以動手做各種各樣的小實踐。而中國的居住環境沒法實現這一點,所以我們所搭建的空間,彌補了這一塊的欠缺。”深圳南荔工坊的創始人廖麗婷表示。

  南荔工坊的會員是鄰近的各種人群,其中有把這里當成個人電子工作室的外國自由職業者,也有想做些創意生活擺件的年輕白領,還有課余鉆研機器人制造的小學生。該空間除了提供場地、工具等基礎服務之外,還有創客教育——尋找答案的能力。廖麗婷說:“我們可以指導孩子的是對于項目的管理能力、思維模式,以及將在圈子內所積累的各類專家資源。”

  深圳玩創工房的杜寒冰,其本人也是一位創客,同時又為其他創客提供服務。這類眾創空間的創辦人希望,創新的火種不管最終是否走向商業化,都能伴隨著興趣與求知延續下去。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