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國家發改委方面人士獲悉,即將出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相對以前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意見,戰略思路上最大的變化則是將生態建設作為重點提出。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近期在部署2016年工作時提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是2016年環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但歷經數十年的大開發,江頭與江尾,難飲一江水。
廣闊的江面上,來往的船只激起的是渾濁江水。接連多個工作日,在長江下游江蘇段多個臨江城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乘船前往長江,無論在哪個江段取水,都是水質渾濁。沉積之后,水質發黃明顯。
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通報,2012年長江流域排放的廢污水總量為347.4億噸,廢水排放量幾乎相當于黃河水量,已遠超長江水體自身凈化能力。
與之對應的是,因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長江流域漁業資源衰退嚴重,流域的資源環境已相當脆弱。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雯指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完整,是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長江流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1省市,以2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42.7%的人口,創造了41.2%的經濟總量(生產總值25.58萬億元,2013年數據)。
如今,長江所遭受到的一切,已威脅到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重慶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戰略座談會,專門強調長江生態保護,并指出,“生態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學者對此解讀時嚴肅指出,這也意味著現在長江流域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也印證了最高層對長江流域污染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國家發改委方面人士獲悉,即將出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相對以前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意見,戰略思路上最大的變化則是將生態建設作為重點提出。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近期在部署2016年工作時提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是2016年環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
過量的工業廢水排放量,是長江兩岸能源重化產業高度密集的結果。從過去強調開發,到開發與保護并重,再到現在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長江經濟帶的能源重化產業何去何從?
無法回避的重化?
從高鐵常州北站出發,一路向北,約半個小時候后過省道S338,便是沿長江常州段的濱江開發區——常州能源化工產業的主要聚集地帶。
“歷經三次重點整治,到2015年末,集中區的化工企業已從過去的100多家關停并轉至50家左右。”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北區)經濟發展局發改處處長徐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江蘇沿江各城市的能源重化聚集區,在過去的數年中,都按江蘇省政府的要求進行了嚴格整治。如今,這些地區高聳林立的煙囪雖然排放出白色的濃煙,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并未聞到明顯的刺鼻性氣味。
“從我們的實際生產情況看,如果有較為刺激的味道散出,一定是企業在進行設備的檢修,從而無法做到完全封閉。”新陽科技集團高管陳新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以江蘇為典型,從2003年開始了新一輪長江經濟大開發,但其實質是中國一輪加速發展重化工業的浪潮和競賽。這一輪開發成為了江蘇經濟持續在全國保持領先的主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演進規律。到目前為止,長江江蘇段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能源重化產業,也在整個長江流域中占據了重要部分。
但過去的10年來,為何重化產業如此密集布局在長江沿岸?事實上江蘇沿江每個地區,均建有化工產業園區。
這是因為,能源重化產業的成本中,運輸成本占比高,因此選擇既靠近消費地和市場,又能夠降低運輸成本,就成為這些產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而由于水運成本低,且重化工產業對水運依賴程度高,因而在產業布局上沿長江流域進行配置成為首選。
據了解,近年來,長江中上游地區借助沿海地區經濟轉型之機,大力推動化工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沿江大量規劃建設了各類化工產業園區,宜昌、長壽、萬州、涪陵等化工園區相繼建成,加之長江中下游南京、儀征、安慶、九江、武漢、岳陽等地是我國傳統石化產業聚集區,長江沿線已逐步形成了覆蓋上中下游的石化工業走廊。據統計,目前長江沿線共布局化工園區62個,生產企業約2100家,沿線化工產量約占全國的46%。
長江學者、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加速重化工業,是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無法回避的選擇,“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我們并不能跳躍客觀存在的發展階段,不能一步從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形態,進入以信息網絡為主導的服務經濟形態。”
劉志彪進一步解釋,在過去的數年當中,中國居民的需求結構和消費模式對應的是“小康產品”——以重化工業為主,其特征是以滿足民眾機能性和便利性需求的具有規模經濟性質的耐用消費品,大多屬于涉及“住、行、用”之類的行業,如房地產、建筑、汽車和家用電器等,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鋼鐵、建材、化工、石化、重型機械等行業。“中國小康社會的來臨,意味著這些行業和產品具有巨大的現實市場需求和潛在擴張的能量。”
事實上,戰后日本的經濟快速成長就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而實現的,特別是其中機械和電子工業所生產的家用電器和汽車產業,支撐了日本重化工業的崛起和經濟的高速成長。
此外,由于中國大國經濟的特征和運輸成本的制約等因素,不可能依賴國際分工完全仰仗于進口,更不可能把內需巨大的重化工業的發展命運寄望于國外,任何時候都必須立足內需,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自身的重化工業體系,這既是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是保持中國國民經濟體系安全的基本要求。
轉型不易
“坦白地說,沿江地區的能源重化產業轉型很難。”一位江蘇沿江某縣級市的副市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現有的情況下,幾乎已做到極限。”
經過9年的“轉型”,這一地區的化工企業已從2007年初的640多家減少到2015年底的180家左右,且全部集中在三個國家核準的工業園中。
截至2012年,江蘇擁有4284家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1.61萬億元、銷售產值1.58萬億元,絕大多數集中在長江兩岸。
“這180多家的能源化工企業,其規模、產值以及產品、技術等均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可以說,整治之后大多的生產工藝與國外處于同一水平。”上述副市長表示,“甚至,近幾年我們依然新上了部分石化項目,但都是具備世界最高生產和處理水平的,對產業升級和地方經濟帶動明顯。”
一家湖北化工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已有的化工產品生產線,都是經過若干年的實踐,即便有污染,也不可能馬上淘汰或換新的產品線,“短期內不可能馬上消除污染產業。”
江蘇省經信委研究室主任劉耀武則認為,當單位GDP能耗達到一定水平后,進一步下降的難度會很大。
湖北一位進京招商的縣委書記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于整個長江沿線來說,影響最大的和轉型最困難的,應該是以湖北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地區。
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產業轉型相對下游經濟發達地區較慢,已有工業基礎和未來的經濟增速設定的規劃項目,過去的發展中過多依賴能源化工產業。以素有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為例,則布局著很多農業大縣,工業基礎薄弱,未來發展的壓力非常大。
當地一位官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1月5日中央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思路調整看,對地方化工項目影響如何還很難說,其關鍵是要看地方政府落實。
“比如說,我們上游的潛江市,他們的化工企業排污,都流到我們這里了,對他們自己沒有影響,自然沒有關停的動力。”上述官員頗為無奈。
事實上,由于能源重化產業具備投資大、產值大、利稅高、帶動發展效應強等明顯特點,加之在以發展業績論的制度下,既有利于實現地方政府目標函數中的經濟利益,也有利于形成以大企業集聚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和發展極,近幾年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經濟增幅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資料顯示,從 1985-2013年間,長江經濟帶各省市GDP總量及其所占份額來看,經濟仍然高度集聚在東部沿海地區,滬蘇浙GDP份額基本穩定在 45%-50%左右,但 2005-2013年間滬蘇浙GDP份額從51.6%降至45.6%。同時,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中西部省市GDP份額有所上升。
可以發現,長江中上游省份近幾年來的經濟增長異常快速,特別是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翻倍,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上馬了大量巨無霸臨港型石化工業項目,而背后的推手是地方政府與迅猛擴張的央屬國有企業,因此才具備這樣天量的投資條件和投資能力的項目。
地方政府意欲接受大項目、獲得迅速大發展的沖動,央企掌握了大量國家資源后的擴張沖動,兩者在重化工業尤其是石化工業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這樣的現實下,轉型當然不易。
空間梯度開發
“我們對中央的精神進行了認真研究,但從我們的實踐看,只有兩條路。”江蘇省經信委研究室主任劉耀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其一,是希望中央“動真格”,對目前因發展中的地方相互競爭而可能導致的污染,建議由國家層面組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機構來進行監督,在管理督查上使用同一個標準,不能由各個地方自說其事,各地在環保約束下沒有任何“特殊”;其二,是加強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排放措施。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某長江沿線的縣級一把手表態,將借長江經濟帶建設東風進一步擴大當地化工產業園,我當場就請他趁早取消這個念頭。”
劉耀武認為,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對長江流域開發,無論中央采取多么嚴厲的環保政策都不為過分,老百姓都會舉雙手贊成,都有利于長遠發展。
多位受訪者指出,能源重化工業不等于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而當下德國、日本的重化工業發展,表明重化工業可以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劉志彪則表示,從戰略思路上看,中國沿長江各地在發展中,不能把長江流域的開發,簡單看成對長江運輸功能的利用,不能僅僅做運輸帶的資源配置工作,“如果指導思想仍是如此,那么是貶低了長江開發戰略的真正價值,未來大幅度的生態環境污染就是必然的。”
“對轄區內的能源重化產業,我們一直以來的調整思路是進行‘有序退出、產業鏈招商’,不符合規劃要求和產業鏈的,一律排除。”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北區)經濟發展局發改處處長徐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中央長江戰略座談會的精神看,下一步能源重化產業落地的門檻要求會被大幅度提高。
“企業生產中會產生出大量的蒸汽,因此集團就收購了長江熱能公司,除了內部進行蒸汽的綜合利用外,再將富余的蒸汽并入管網輸送其他企業。”新陽科技集團高管陳新中表示。
以新陽科技為典型,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的諸多化工企業中,在近幾年的技改浪潮,大多增加新設備對“廢渣”進行了重新“利用”,產生新價值,以防在收集、包裝和轉移過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關鍵在于,各地在實踐中,能否把實現全面的環境保護、最佳的安全條件、良好的產品質量和最優的商業效益這四個因素同等對待。”劉志彪表示。
長江經濟帶戰略打通了中國對內和對外發展兩個戰略,形成了戰略的連貫性和可持續性,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中國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極佳模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受國家有關部門委托,中科院研究員陳雯對長江經濟帶進行過專門研究,將長江流域的主要1047個縣(市、區)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等五個空間開發適宜性等級。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之間、沿江腹地之間、城市鄉村之間還存在著非常明顯的自然本底和經濟發展差異,不可能進行相同規模和強度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開發,因此要基于地理空間格局構建新的發展分析路徑”,陳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作為高宜度開發地區,“滬-寧-杭-甬-通-揚、合肥-蕪湖-安慶-銅陵、武漢-荊州、南昌-九江、長-株-潭-岳、重慶-成都、貴陽-遵義、昆明-楚雄等區域各城市市區”,“這些地區資源環境本底承載條件好,人口和產業密集、區位條件優越,空間開發適宜性高,其他地區的開發價值有,但較為有限。”
從保護生態的角度來看,可以根據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情況,加大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力度。在長江上游,實施主體功能區,注重沿江生態保護,構建國土空間生態屏障。
在長江的中游,妥善處理江河湖泊生態保護,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結合中游地區實際情況,形成能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的產業結構,推動中游地區增長方式轉變。在下游地區,嚴格沿江排放,對重點行業集中治理,強化危險品水上運輸監管,對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產業園實施轉停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