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維金
Uber和競爭對手Lyft正在美國展開價格戰。2016年到來之初,Uber將北美100座城市的車費價格下調了10%至45%。這已是Uber連續第3年在1月份進行降價。根據美國國稅局的數據,在底特律,Uber的每英裏價格甚至低於油費和車輛折舊成本。
Uber表示,這一降價是季節性活動,但可能會無限期持續。去年在降價後,Uber在近1/3的城市再也沒有恢複之前的價格,而價格回調至原價的城市只有兩座。但與中國市場不同,美國Uber司機並不會從公司獲取運營補貼,車費下調意味也著司機收入嚴重下降。
Uber北美准備二季度盈利 但降低了司機的收入
從表面來看,Uber的降價是該公司與Lyft價格戰的一部分。但深入背後,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降價並非簡單的短期促銷活動,而是基於經營業績考量的戰略調整。
幾個月前,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對員工表示,Uber在北美的業務運營將於今年第二季度盈利。而Uber的降價很可能並不影響這一盈利預期。在去11月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Uber執行首席財務官高塔姆·古普塔(Gautam Gupta)也表示,在業務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Uber已實現盈利。不過他拒絕透露具體是哪兩個國家。
Uber在北美的盈利有著多方面原因。在司機的車費收入中,Uber當前的分成比例為30%,高於兩年前的20%。分成比例的提高抵消了車費下調的影響。另一方面,Uber從2014年開始向乘客預收安全乘車費,這筆收入直接歸Uber所有。這一費用的起步價為每單1美元,但在某些城市達到了2.5美元。根據Uber官方的說法,該公司會使用這筆收入去從事安全教育和司機背景調查等工作。
老司機的美好時代一去不返 但Uber不愁沒有新司機加入
除了自身盈利已得到保障之外,Uber敢於降價也是受司機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波士頓一名司機西蒙·郭(Simon Kwok)表示,目前,Uber平台上源源不斷地有新司機加入,Uber根本不愁沒有司機願意為該公司服務。
Uber將司機定義為合同工,而非全職員工。Uber方面稱這帶來了更好的靈活性,使司機可以更方便地同時從事多項工作,從而發揮“共享經濟”的精神。然而對Uber自身而言,這也意味著該公司不必對司機進行嚴格管理,或是為司機繳納各種保險。基於這一勞動關系,Uber不僅獲得了龐大的潛在司機儲備,也大大壓縮了經營成本。
西蒙·郭指出,盡管老司機會知道Uber曾經的價格較高,帶來的收入很多,但新司機並不知道這一點。新司機或許認為,Uber司機的收入從來就是這樣的水平,而他們也應當適應這一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Uber可以盡量壓低司機收入,從而降低車費,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與促銷高峰期相比,打車平台的降價已然明顯。這給平台上司機的收入造成了不利影響,而許多司機都表達了離開的想法。
對於Uber美國近期的降價,印第安納波利斯的Uber司機比爾·斯科羅金斯(Bill Scroggins)表示:“太令人失望。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想繼續開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義務勞動。”
為了解決司機收入下降的問題,Uber規定了臨時的最低小時工資。而對於斯科羅金斯這些憤怒的司機,Uber也描繪了美好的前景:降價將帶來需求增長,這意味著司機每小時能完成更多訂單。然而,目前並不清楚Uber的設想能否成真,而即便如此,這也意味著司機勞動量的增加。打車平台會流失掉一部分被高額收入吸引的司機,而留下的司機可能也無法再回到“專車燒錢大戰”的美好時代。
國內市場仍然依賴補貼 Uber北美將給中國輸血
長期來看,在互聯網打車市場逐步趨於成熟的過程中,司機收入的減少是必然趨勢。國內方面,滴滴去年也大幅削減了面向乘客與司機的補貼後。平台上的司機其後產生了與美國司機類似的抱怨。在一些互聯網討論版上,許多司機認為滴滴目前制定的獎勵規則過於苛刻,而司機常常需要竭盡全力才能完成任務,以拿到獎勵。新浪科技在日常使用中也發現,在補貼降低後,已有許多司機不再有熱情出車。
但短期來看,國內情況仍與美國有很大不同,國內各家平台在吸引乘客與司機方面,仍然難以擺脫對補貼的依賴。
專車平台開發出的市場仍然微不足道,如何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鞏固市場地位,仍是國內公司的主要戰略基調。去年9月,滴滴出行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平台日專車出行訂單量為300萬。雖然數字巨大,但與中國每日2.6億次出行的市場總量相比,仍然是滄海一粟,僅占1%。
Uber此前宣布,將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市場投入數十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在北美等市場的盈利將帶來幫助。這意味著Uber可以轉移更多營銷資源集中於中國等亞洲市場。1月11日,卡蘭尼克也公開對媒體宣布,為了確保長期業務發展,將把其他地區的盈利導入至中國市場。
滴滴也暗示不會停止對司機的補貼。在去年對Lyft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滴滴指出,中國的移動出行行業相對年輕,因此該公司將專注於總用戶數的增長和滲透率的提升,擴大當前服務的深度,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優化用戶體驗。在這一過程中,補貼將是一種重要手段。不過,滴滴將會遵循有紀律性的方式進行投資,並根據市場變化動態調整。
盡管補貼短期內不會停止,但滴滴和Uber之間圍繞補貼費用數量的口水仗表明,兩家公司正試圖擺脫用燒錢去開拓業務的形象。Uber CEO卡蘭尼克近期曾表示,Uber的補貼支出要低於滴滴。而滴滴則回應稱,當前的業務體量達到Uber全球的數倍,而從每訂單補貼額來看,該公司的支出遠低於Uber。例如有媒體報道稱,在高峰期,Uber部分訂單的補貼甚至達到車費的2到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