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改革成绩斐然被称为“小香港”。资料照
记者从重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了解到,2015年重庆市GDP增速达11%,继2014年以10.9%领跑全国后再次登顶。两连冠的含金量不言自明,进一步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重庆的表现为中国「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佐证。
在过去两年全国经济持续相对低速运行的背景下,重庆连续而稳定的较快增长传递出的不仅仅是令人振奋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新常态下赢得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原理。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道理,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所言,新常态下既有新挑战、新要求,也有新机遇、新增长点,关键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作为。概括而言,「重庆原理」就是:有一个创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有一个在供给侧改革中稳步前行的路径——未雨绸缪打造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成效凸显
以经济发展而言,新常态不仅需要概念上的正解,更需要作为上的正解。
孙政才说,要牢牢抓住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既解决好「怎麽看」的问题,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深刻内涵,又要明确「怎麽干」,以新思路新作为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实现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提出了新常态下新经济的实现路径。
不问增长而问新,则是「重庆原理」的另一内涵。在参加渝北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孙政才说,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江津区代表团,他说,要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完善发展新机制上下更大功夫,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降企业成本,补经济社会短板,管控防范风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如此等等,一个「新」字贯穿其中。
经济增长不振与投资乏力密切相关,在促转型、调结构的复杂时期,对投资有多少畏手畏脚不得而知,茫然无措者必然有之。与2015年11%的高速增长相应的,是重庆仍然维持在17.1%高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80.33亿元。尽管其中有为基础设施建设补课的因素,当更多的则是注入了立足长远的新经济。
为重庆两连冠立下汗马功劳的服务业,占到了全市投资总额的64.3%,增长16.1%。这不仅让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服务业中支柱性行业之一,而且促进了新兴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全市「1+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重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15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5%,连续两年保持超高速增长态势。截止2015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对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起到了比较大的支撑。
工业投资作为第二占比领域,2015年工业投资完成4990.09亿元,集中於汽车、电子两大新兴工业板块。总投资百亿以上的项目有京东方半导体显示基地项目、巴斯夫40万吨MDI一体化项目等等。这使得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於一般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实现产值4700亿元。装备、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工业均发展为千亿级产业。前瞻性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实现产值1664亿元。随着新的工业增长极的不断培育,重庆经济结构渐次呈现支柱强、潜力大的发展趋势。
加大开放力度则为重庆打造新经济提供了外部动力。基於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接点上的区位优势,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基本成型。渝新欧铁路累计开行490班,2015年开行班列更是达到翻番的257班。跨境电子商务、口岸贸易、保税贸易、云计算大数据、新型金融服务等快速发展,带动服务贸易额增长3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75%,手机出口增长3倍多,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中国-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运营中心落户重庆,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人们有理由相信,重庆打造新经济的作为,可以让它在接下来的「十三五」赢得更多先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所说,「这里希望很大」。由此而言,黄奇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9%的任务,以及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当会没有悬念地依次「落袋」。
新常态下让新经济破壳而出
评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GDP增长数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并不代表全部。对拥有中等省份区域规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重庆而言,更多的是追求较快发展中的持续和均衡。重庆市委、市政府理念明晰:如果重庆的两连冠背后,一边是现代化城市的高楼林立、工业的突飞猛进,一边是乡村的凋敝、贫富的二元分割,则冠军必失色、荣誉当减分。
当然,重庆并未如此。市长黄奇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深化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庆,正呈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统筹兼顾均衡化的良好态势。如果追溯重庆GDP增速两连冠背后的「秘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2013年9月,孙政才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正式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要求,立足重庆实际,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孙政才指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有利於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利於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於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有利於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两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围绕五大功能区域的功能定位出台了规划引导、财政扶持、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配套措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结果而论,战略成效在去年就已突出呈现。
据初步统计,2015年,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GDP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8%,金融、商贸等服务业中的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商贸的功能定位凸显;都市功能拓展区完成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6.2%,占重庆全市投资比重的24.4%,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23.4%,城市空间延展,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投资增长28.2%,占重庆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60.1%,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达80.0%,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地位进一步凸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GDP同比增长10.9%,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GDP同比增长10%,「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生态功能不断恢复和加强,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仅是一个打造新增长点的科学战略,更因其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契合,成为在更高水平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长期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
由此观之,重庆的经济增速两连冠不是神话,若其能继续保持,亦非奇迹,实有因果相随。(香港商报记者 曲直 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