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坐在風口的小米 2015年沒等到風

2016-01-28
来源:好奇心日报

  “我們突然一下成為市場老大以後,我們自己不適應,所有的槍口對准了我。”2015 年 10 月,小米 CEO 雷軍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的時候這么說道。

  今年年初,小米在年會上公布了過去一年的手機銷量:超過 7000 萬部,低於小米年初公布的目標 8000 萬到 1 億部。相比之下,2014 年被小米超過的華為,現在趕了回來,一年賣了超過 1 億部智能手機。

  2015 年,中國 6.2 億互聯網用戶中已經有 90.1% 在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季度銷量已經出現了下滑。這意味著智能手機品牌智能相互搶用戶,已經沒法挖掘沒用手機、或者還在用功能手機的用戶,難度大了不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的競爭對手還是增長迅速。這其中包括了線下實體店一直很多的OPPO,它們的銷量從原先不到小米的 1/3,增長到小米的 1/2 左右;而 2014 年只賣出 440 萬部手機的魅族,也在 2015 年通過激進的營銷、加快新品推出速度,吸引到 2000 萬消費者。

  面對競爭對手的快速崛起,小米一直引以為傲的互聯網營銷的方式,也在 2015 年變弱了。自從負責營銷和小米網的副總裁黎萬強在 2014 年年底離開之後,“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奧氏體 304”這樣充滿爭議,但同時傳播甚廣的營銷已經看不到了。

  在新的風口等待,卻沒等來風

  2012 年,小米手機 2 大賣後,雷軍說了這么一句話:“在風口,豬都可以飛”。

  這句話後來被多次引用,還被時任小米網副總裁黎萬強寫到小米營銷方法書《參與感》裏頭。“找風口”所代表的“抓住趨勢尋找商機”,也成了小米成功經驗裏面重要教條。

  雷軍一直對下一個“風口”很敏感,但 2015 年他看上的兩個風口都沒有風。

  從 2014 年下半年開始,他就開始高調公布自己投資了 60 家小米生態鏈企業,主要集中在智能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內容這四個方面。雷軍的邏輯是,小米無法分心做手機、路由器和電視之外的硬件產品,所以他想要把這些投資的公司都最終連接到小米的軟硬件、電商渠道或者服務當中,像是核心硬件產品的圍牆,或者說,連接核心產品的一張巨大的網絡:

  “小米有好幾張網,第一是小米不僅是手機公司,還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所以我們的第一平台是移動互聯網平台。第二個平台是電子商務平台,無論是營業額還是規模,尤其是智能硬件方面,都可以排到全國前三,我們為什么那么重視智能硬件產業鏈,原因之一是為小米補充產品線;第三個平台是雲服務。

  在我們的生態鏈中,也包括了三層,第一層是智能硬件生態鏈;第二層是內容產業生態鏈;第三層是雲服務。在硬件生態鏈中我們投資了硬件創業公司;在內容生態鏈我們請來陳彤,投資優酷和愛奇藝;在雲服務中,我們投資金山和世紀互聯。”

  所以從 2014 年下半年開始,一批名字以“米”結尾的小米生態鏈公司陸續曝光,更多“小米還要做公寓/家裝/O2O”等消息頻繁出現。作為投資占股的交換,小米還會給這些公司提供宣傳機會和渠道,硬件產品直接登錄小米網銷售。

  2015 年,這樣的投資還在繼續。但獲得小米投資的硬件公司,拿到下一輪融資的,目前只有制作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另一家被 Fossil 集團收購的小米生態公司 Misift,收購價格也和早先獲得投資時的估值沒有太大變化,並不成功。

  從全球的情況看來,雷軍在等的“智能硬件風口”也並沒有到來。最大的可穿戴設備創業公司 Fitbit 上市後半年後,股價只有最高點的 1/3,甚至比發行價還低 20%。

  而另外一家可穿戴設備的大頭 Jawbone 公司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縮水了 50% 並宣布裁員。前仆後繼的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公司,目前並沒有找到任何一個有廣泛普及趨勢的產品形態。

  雷軍 2015 年賭的第二件事,是小米可以變高端。

  2015 年 1 月,小米發布了價格為 2299 元的小米 Note 手機。在這場發布會上,雷軍講了很多關於這台手機工藝如何精湛,他甚至還拿 iPhone 6 Plus 作為比對的手機,稱自己的手機貴得有道理。裝上了高通最高端手機芯片“高通驍龍 810” 的頂配版小米 Note,售價更是高達 3299 元。

  這是小米在 5 年來第一次打破自己設定的 1999 元價格體系,但這高價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高通驍龍 810 發熱和適配等諸多問題,小米在小米 Note 頂配版在消息發布 4 個月後才正式發售了手機,而當發售時,頂配版價格已經降低為 2999 元。不久後,小米 Note 的普通版也宣布降回小米粉絲們更加舒適心理區 1999 元。

  這次的降價不尋常地快。根據小米慣常的做法,一般是一個系列更新設備的時候,上一代才開始宣布降價。提前降價是銷售壓力的體現。

  小米帶動的“互聯網手機銷售模式”曾在最近幾年被看做是節省成本的未來手機銷售方式,但去年趕上來的競爭對手都是有一定線下渠道基礎的公司:OPPO 本身有數量眾多的實體店,魅族的線下線上銷售比例為 7:3。而華為則是靠運營商渠道起家,在增加線上曝光的同時開設了大量實體店。

  把 80% 以上渠道放在互聯網上的小米,也開始感受到純粹線上渠道的局限。

  低價手機的惡性循環

  從 2011 年推出第一台智能手機開始,小米把自己的價格定位在中端的檔次,然後從軟件體驗和參數上和三星對擂。

  在小米之前,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大部分產品,很多都是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品牌不願大規模去涉足的幾百元低端手機(還記得波導嗎?)。小米當時抓住了那么一群極客,渴望一台功能不錯,價格也不會像三星蘋果這么昂貴的手機。

  但在 2015 年,小米把這個戰場搬到千元以下的低價智能手機競爭中去了。尤其是在小米上半年 3300 萬銷量的成績單出來之後,這個未及年度銷售目標一半的銷量,讓後來發布的幾台智能手機有了點沖量的意味。尤其是低價手機系列紅米 Note,在 2015 年下半年就兩次更新產品線:

  2015 年 1 月 紅米 3699 元;

  2015 年 1 月 小米 Note 2299 元,Note 頂配版 3299 元;

  2015 年 4 月 小米 4i 約合人民幣 1272 元;

  2015 年 8 月 紅米 Note 2799 元;

  2015 年 9 月 小米 4c 1299 元;

  2015 年 11 月 紅米 Note 3899 元

  因為旗艦手機“小米 5”錯過了 2015 年,今年小米智能手機新品價格比以往更低了,這當然能夠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用戶。但低價帶來了惡性循環:

  一個用戶只肯花不到 1000 元購買智能手機——24 小時相伴左右的工具,那么很難指望他們後續在內容和軟件消費上花很多錢。

  這個問題,被小米依賴的互聯網銷售渠道放大——在線上購買低價手機,而不是到線下店購買的人群,對手機規格更敏感,只想買到處理器、內存規格更高的低價產品。

  為了迎合這樣的用戶,小米只能加快手機更新速度,更快推出一代又一代低價手機。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持續下去的效果是,小米只能繼續消耗自己的品牌來吸引更多用戶。

  與此同時,華為在國內售賣的高價智能手機 Mate 7 和 P8 卻還是有市場。在 2015 年增長了一倍,他們的產品平均價格翻了一番。

  “多年以來他們維持的線下實體店渠道,還有運營商渠道,再結合線上的電商渠道,平衡得比較好。” Gartner 的分析師 CK Lu 告訴《好奇心日報》,他認為華為獲得好成績的原因有多方面,平衡各個渠道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 2015 年,小米走在了一條價格越來越低的路上。而這對於小米公開宣稱的通過軟件和服務來賺錢的目標,這個惡性循環十分不利。

  一個反面例子是蘋果。在剛結束的蘋果財報會議上,CEO 庫克表示,他們表示不會通過推出低價產品來擴展更多的用戶。獨立分析師 Neil Cybart 認為,蘋果不想失去的,是高端用戶對於蘋果應用和服務的購買能力。專注在高端市場,蘋果就能一直找到那些最願意為好的硬件產品付更多錢的人們——這些人也是以後消費更多應用、遊戲、音樂、視頻的保證。

  小米和雷軍的 2016 年

  意識到問題,小米已經准備在今年作出一些變化。路透社最近引述消息指,小米 2016 年目標是把線下銷售量提升到 2015 年的兩倍,最終小米的目標是,有 5800 萬台手機會通過線下渠道,例如國美、迪信通等線下店銷售出去。

  至今為止,小米已經投資了多家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等領域的初創公司。而雷軍對“新風口"的探索還未停止。就在小米今年的年會上,雷軍公布了小米今年的兩個新的方向:進軍機器人和虛擬現實兩個領域。

  從 2010 年成立小米公司開始,雷軍顯示出遠超過其它中國同行的遠見:

  2010 年,小米開始做手機操作系統,第一次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來進行產品的反饋和修改,還開始做互聯網的粉絲經濟;

  2011 年,小米推出了第一台智能手機,軟件和硬件結合起來,並且利用互聯網的銷售渠道,節省了線下成本;

  2012 年,小米 2 開始成為爆款,不依靠老舊的運營商渠道,開始成規模;

  2013 年,小米 3,便宜的智能手機裏可以有點設計;更低價的紅米,也讓小米擴展到更多非極客用戶當中;

  2014 年,小米應用商店開始產生可觀收入,最高一個月銷售額超過兩億元;

  不過,在 2015 年沒有等到風的雷軍,還能追上它的競爭對手嗎?中國可能是智能手機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小米未能在海外市場有太多的斬獲,90% 的中國手機用戶又已經完成了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換,這也意味著小米今年還需要去搶占其他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