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春節,你看不到真實的農村

2016-02-14
来源:鳳凰評論

  作者:王涵義

  ——“公民返鄉”系列評論之五

  由於事務纏身,今年春節,直到臘月廿九才回農村老家。

  廿八下午,走在這座處於二線的省會城市街頭,感覺一切都變了:往日從天亮堵到天黑的大街上,車輛稀疏了起來,道路顯得寬敞多了;除了超市裏仍是熙熙攘攘,街頭已不再是人頭攢動,步行街也不再摩肩接踵,冷清有如料峭的春寒。不由得想起了微博上流行的段子:工廠停工、商店關門、股市無法交易……眼前似乎是一座陌生的城市。

  廿九中午,回到京津冀接壤地帶的農村老家,熱鬧則是撲面而來:煎炒烹炸的撲鼻香味氤氳在村子裏;孩子們穿著新衣在街上追著、跑著、零星放著爆竹;家家門前已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新桃換了舊符;房前屋後,以及街道兩邊,停了不少各地牌照的小汽車……

  半日遷徙,兩天感受,因了春節,城市不再像以前的城市,農村也不再像以前的農村。就如同在春節期間,你看不到一個真實的城市一樣,事實上,我們也看不到一個真實的農村。曾經的空巢老人,已是兒孫繞膝;曾經空置的房子,已升騰著節日煙火;曾經空蕩的街頭,已是人聲鼎沸,外帶著各色車輛把道路也擠窄了。


  所以,我很不贊成每年春節期間爆發出來的“淪陷體”返鄉筆記。因了春節,很多農村不是淪陷了,而是熱鬧了。我也不贊成以某個底層家庭的演變來映照整個農村圖景,事實上,如果選擇城市棚戶區的一個底層家庭為樣本,照樣能得出城市“淪陷”與衰落的結論;如果只是聚焦於城市的霧霾,城市或許一無是處。

  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否定農村的種種現實問題。只是,那些問題不是“返鄉客”只用眼睛就能發現的——用眼睛看到的,不過是今日農村的春節,已遠非兒時的記憶。同樣,用眼睛看城市,也不再是兒時記憶裏的城市春節。真正的農村問題,是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是在茶餘飯後家長裏短中,是吃出來的,是聊出來的,且鑒於春節假期短暫,注定是碎片式的,而非整體“淪陷”式的。

  春節聚餐,看著一桌遠非昔日可比的豐盛菜肴,曾經做過養殖戶的大哥不免哀歎:現在的東西,沒什么可以吃的了——靠著激素飼料的催肥,一頭豬四個月就能長到三百斤出欄;肉雞喂了催長飼料,每天蔫蔫的(大哥作懨懨欲睡狀),七十天就能賣;土豆、紅薯這些曆來不用打藥的東西,也開始灌藥,以防被蟲蛀……

  所謂病從口入,即便是農民,也懂得這個淺顯道理。只是,養殖不催肥,種植不打藥,就沒有效率與“效益”。當整個社會都在以財富的積累為顯貴標志的時候,冀望於讓原本就貧窮的農民沉下心來一年養一頭豬,既不現實又顯苛刻。更何況,六七毛一斤遠低於成本價的玉米就堆在院子裏,用來養了笨豬肉,會不會賠得更多?沒有一個市場主體去給農民擔這個保,或者打通一個富於效益的市場通道。更何況,到底如何用藥,也鮮見科技和監管下鄉到田間地頭,相反,各種偷奸取巧的生產原料源源不斷地輸向農村,冀望於農民抵制種種誘惑,不免太過強求。

  晚上出門,原本白天還質量良好的空氣中,彌散著一股子刺鼻的氣息,憑著生活經驗,那是劣質煤燃燒的氣味,在晚上空氣靜穩狀態中,無以疏散和自淨。事實上,關於北方農村的冬季取暖,從來都是農民自給自足,加之農村取暖需求越來越高,燃煤量不斷增加,各種政策又關照不到,就相當於每家都裝了一台小型的燃煤鍋爐——這跟城市幾乎平均每家都有一台機動車一樣,只不過,之於機動車減排,各種政策開始起步;而之於農村取暖補貼等政策,尚未聽說過。

  還有很多碎片化的事情。比如,村裏兩戶原本家境還算殷實的人家,一戶家的孩子在外賭博,輸了個底兒掉還欠了好大一屁股債;一戶家的男孩斥資幾十萬買了台運輸車跑物流,不幸也陪得傾家蕩產。凡此種種,無不透露出農民急於發家致富的功利,只顧追逐財富,而無視其中的風險或者責任,而這,也恰恰是整個社會的一種病態,並非弱勢農民的獨有特征。尤其是,各種政策或者不足或者被截留,總之關注也不到位。

  就像本文的開頭,春節,讓農村幾乎掏空了各地的半座城,有鄉土情懷在,就有農村,這是農村的希望所在。返城前,聽說村裏一戶兩個常年在外打拼的兒子,正准備回老家蓋房,因為他們看重土地確權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政策。

  只是,房好蓋,農村一些深層問題的調整不是那么簡單。如果把每個進城者留在農村的老家,看作是心中的“後花園”;那么,整個農村就是鄉土中國的“後花園”,園丁、園藝、園林政策、尤其是園林經濟的盈利模式,一個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