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降低房地產首付、八部委發文加大金融支持工業,再到財政資金注資政府投資基金以及財政部等降低購房契稅,政策全力穩增長。伴隨著穩增長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對中國是否會回到“四萬億”刺激老路的擔憂涌現。
教訓值得反思,然而,當經濟增速下滑超出預料,如果危及經濟增長和民生的基本格局時,救急、救命就應該成為暫時性最優政策選擇。適度加大穩增長力度不僅可以有,而且應該有。
眼下的中國經濟,股市近8個月一直深入調整,消費端和供給端的經濟指標繼續慘淡,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外圍方面,歐美經濟復蘇脆弱,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下滑,進入金融危機后消化“還賬”模式,世界經濟陷入“動力真空”地帶。
面對國內外的各種擔憂聲音,在2016年春節后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斬釘截鐵地說,“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潛力,我們有這么高的儲蓄率,這么大的回旋空間,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我們會果斷出手。今年全球經濟形勢異常復雜,所以我們要更加主動作為,‘掄起金箍棒’應對挑戰!”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不僅在關鍵時刻給人民以信心和安撫是必要的,而且在具體到措施和行動上,對當前的嚴峻形勢,政府又必須有足夠的清醒認識和準備。
當年“四萬億”大規模刺激的教訓值得反思,對比之下,本輪穩增長政策與當年“四萬億”確實有相似之處。雖然兩輪投資投向沒有差別,政策協調方式均以基建投資開路,貨幣政策弛援。
形似神異。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經歷了金融危機洗禮的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改變。從經濟基本面來講,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無論投資手段、投資目的,還是面臨的局面和伴生的困難都決定了兩者存在巨大差異。
以投資為例,表面上看,兩輪投資似乎同樣是以規模浩大的“鐵公基”領域投資為抓手,并無太大區別,但本輪穩增長主要是民生工程、新興產業、消費、制造升級、基建,可謂精準發力,搞刺激,不搞大水漫灌。
從貨幣投放的力度上看,反危機的“放水”與穩增長的“托底”差別更加明顯。新一輪穩增長政策,增加了調結構與消化前期刺激后遺癥的任務,以及供給側改革的任務,比如樓市政策的去庫存。
而且,一個明顯的不同在于當前諸多措施并非臨時出臺,而是早有儲備,即政策工具箱,當經濟下滑超出預期之時,選用既定政策儲備如降準降息,加快項目進程等等,以達到政策托底的目的。
就像李克強總理曾表示的,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有不少,就像下圍棋一樣,既落好眼前每個子、有針對性地出招,頂住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又要留有后手、謀勢蓄勢,以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