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早前官方出臺未來城市規劃意見,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是「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區要逐步打開」。這引發了網友熱議。新浪網昨日的網絡民調中,七成多的網友明確表示「不支持」,「人身財產等安全問題」成了網友最擔心的問題。有專家稱,「既不合理,更不合法」。也有專家認為,現代城市是開放的,當城市開放的時候是管大樓,每棟樓安全了,街道就可以開放了。
是不是違背《物權法》?
21日晚上8點15分,央視新聞微博發出官方城市規劃意見后,截至昨日上午10點,就已有近15000條轉發,3600多條評論。絕大多數網友在質疑:「一旦小區不封閉,社區內的安全如何保證?」「老人孩子的安全誰負責?偷盜事件上升誰負責?噪音污染誰負責?業主付出的公攤面積退錢嗎?」「我家小區的圍牆是不是要拆掉了?」
還有網友認為,該提法與現行法律相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當初買房的時候,小區道路跟環境都交了錢,為何現在要變成公共的?」
大道路不穿過內部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綜合交通院發展合作部主任李德芬認為,打破封閉小區的根本目的是為打破大地塊、大路網格局,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有利於人們出行的城市發展形態。
對於大家較為關注的住宅區內公共空間的利益保障,李德芬提到了「鄰里社區」的概念,她指出未來城市的發展應該是開放式的,街區式社區里有公共綠地、商業餐飲等完善的配套,更多的是為小區居民提供便利。同時街區式產生的交通道路也是服務性道路,大型的道路不會穿過鄰里單位內部。
政策混淆公域私域
據悉,封閉小區的形成大致有兩個高峰。首先是上世紀50年代單位「圈大院」,接著改革開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來房地產開發商蜂擁建起封閉的住宅小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表示,封閉小區是農耕文明的理念,一個個樓盤是一個個獨立王國,公共服務設施不共享。但是,現代城市是開放的,以公共活動、公共空間作為特徵。
對於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意見也提出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楊保軍介紹,可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讓行人穿過去,接下來是自行車,管理也要跟上,「現在物業管大門,未來是管大樓。每棟樓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開放了」。
不過,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徐昕認為,要求住宅小區打開,內部道路公共化,「既不合理,更不合法」。徐昕指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沒有問題。但是已經建成的住宅小區,是業主花錢購買的私有財產,小區規劃紅線內的道路,使用權歸全體業主公用,受憲法和法律保護。沒有義務對外開放,政府無權干預。對於這個政策,徐昕認為,「是長期混淆公域私域,對私有財產保護不力的慣性。」
資深媒體人王志安則表示,住宅小區是否開放,決定權在於全體業主,而不是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意見中提到的「單位大院對外開放」,得到了絕大多數網友的支持。王志安認為,與住宅小區不同,單位大院應該打開,因為單位大院的產權屬於單位,而非業主。
成都「小街區規制」試驗
今年1月,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作為其首府的成都,則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區」的概念。從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區和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在內的九大片區,將按照「窄道路、密路網」的標準打造成一種開放式的街區模式。
圖為成都南三環內一開放式小區,小區各個樓棟獨立沒有圍牆小區大門,房屋入戶大門就在街邊商鋪旁,兒童游樂設施所有人共享,包裹存儲櫃安裝在街邊,機動車無法在樓棟間行駛等。
鏈接
城市發展路線圖亮點
拒絕「大洋怪」建築拒絕貪大、媚洋、求怪建築,中央提建築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
城鄉規劃法與刑法銜接
過去一些地方領導對規劃的干預過多,導致規劃執行力不強,此舉就是要堅決遏制領導干部隨意干預城市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的現象。此外,還需要推動多規合一,避免因「規劃打架」而導致約束性、執行性不強的問題。
新房工廠造
用類似「搭積木」或者「拼裝汽車」的方式建房子,將是未來10年時間內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變化。文件中指出,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這種住宅產業化方式其實官方已經推動多年,但阻力比較大。其原因在於一旦鋪開,相關工種和產業鏈就被淘汰掉。但這種裝配式建築帶來的好處不可忽視:不僅能減少建築垃圾和揚塵污染,縮短建造工期,還能提升工程質量。
共享城市
共享城市理念的提出是此次文件的一大亮點。如:文件規定,城市公園原則上要免費向居民開放。再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