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港深首签创意产业合作协议 设计双城:远见or噱头?

2016-02-29
来源:香港商报

   为期三个月的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8日甫在两地落幕,29日上午,港府与深圳市政府就在香港政府总部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关於促进创意产业合作的协议》,消息人士透露,协议核心为推出强化版的「深港设计双年展」,并积极促成在深圳前海成立「深港设计中心」。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正在筹备中的深圳设计周未来如何与Bodw形成互补这一疑问时,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主任韩望喜表示,创办於2002年的香港设计营商周(Bodw)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国际大型活动,而「我们的设计周今年是首届,许多方面要向Bodw学习。签署了这份合作协议之后,相信能为深圳设计周和Bodw间的合作顺利找到切入点,比如资源共享,共办活动等。」香港商报记者 金敏华

  1 林郑力挺谈判加速

  「深港设计双年展」肇始於2014年9月,於两地轮流举行,首届在深圳举办,今年的第二届将由香港作为主办城市。虽然这份由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与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主任韩望喜共同签署的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秘书长徐挺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认为,协议的签署使得「深港设计双年展」「法定化」。而在官方层面「固定下来」后,至少不用每年再去临时申报,甚至存在被削弱、否决的危险,因此他相信「以后会越做越好」。

  徐挺同时认为,未来的「前海深港设计中心」会为「越来越紧密的两地设计融合」提供一个「举办展览、举行论坛、进行人才培训等的物理场所」,「它的建立不一定要通过在前海拿地的方法,可能会和有追求的房地产企业合作,按程序去办,最后有两到三层给到设计中心。」协议的签署也使得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设计师刘小康「设计双城」的思路浮出水面,迈出了「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上周飞离香港前,刘小康凌晨五点给本报发来书面答覆,称这几年一直在推一个「港深设计双城HK SZ Design Twin Cities」的概念。坦白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力推「设计之都」计划以来,已经有了近二十个「设计之都」,似乎有点多,这还未有计算公认的纽约伦敦米兰东京巴黎等,料想他们也不会加入。深圳和香港相连,设计体量都不小但不一样,这现象全世界都没有,只要合作互补,必能成为世界独有的「设计双城」品牌,与北京上海成为中国三足鼎立的设计中心。刘小康认为,「设计双城」要成其事,「突破点是在前海成立深港设计中心」。

  消息人士透露,这份协议「谈了大半年」,因为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的支持,「加快了这个事情」。去年9月18日,具有官方背景的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与香港设计总会签署了《关於「深港设计策动」合作备忘录》,港深两地政府签署的设计战略合作协议在新的合作机制下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心人注意到,首届深港设计双年展的深圳方主办者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已经悄然转换为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

  2 抱团考验各方智慧

  港深设计业界人士对於协议的签署普遍抱欢迎态度。深圳水平线室内设计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琚宾认为,「以现在的势头,北京和上海都做得非常优秀。我不认为深港还有多少优势,还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让别人作为优先话题提起。如果说北京设计周已经具备了它应该具有的全行业动员能力,包括院校资源、政府推力以及行业互动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从学术到商业,已经让人看到了一个未来能发展得更好的雏形的话,上海在家居、展览这个板块,目前在国内已经走到了最前面,而且具备了非常国际的形象。深圳现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拿到制高点,香港有些方面是制高点,但后期的商业转换是比较弱的,比如说bodw更多的是一个推力,转换成产业的方式还是欠缺。

  如此说来,深港的互补势在必行,没有更多的选项。」水平线目前与靳刘高设计公司、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AECOM「都有深度的合作」,琚宾介绍,这些香港公司都是对内地非常了解,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消化内地项目的能力和资源,懂得内地的实际状况,能策略地去处理存在的问题,这些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他特别提到,实际上香港本土的设计公司并没有太多特别知名的,能香港消化更多项目的企业,反而是一些国际的大设计公司,他们往往将亚洲的据点设在香港,以辐射内地市场,反而香港团队负责执行或者消化比较多,「但这一趋势五年前就已经开始改变,这些公司在中国,除了在香港设点之外,基本都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点,所以以往的优势已经逐渐在减弱,这个时候尤其应该看到,香港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应该和深圳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只有在一起才会形成合力,抱团之后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下一个阶段就要考验各方的智慧了。」琚宾判断,未来十到二十年,港深两地应该仍然会保持目前这样一个优势互补的状态,「香港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的对接,是深圳缺乏的;而深圳的市场消化能力,尤其是设计与互联网、资本结合的效应会进一步发酵,将产生一种新的模式,而这是未来整个设计行业转型最核心的要素,这个在香港推行的话走起来会很慢,反而在深圳执行或者落地,机会会更多。下一阶段两边合作需要思考新的模式。」他认为,两地间「产生更多、更毛细血管式的合作」更为重要,如果前海可以给到香港(设计企业)开放的怀抱,给到深圳更多的优惠的话,它会吸引两股力量在那里产生化学反应。

  3 「设计大城」或更有趣

  英途联盟创意总监、深圳艺穗发起人、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前任主席朱德才提及,目前在很多领域,特别是服装、室内、建筑设计,两边的合作已经比较多了,「我认识的很多香港设计师都会把自己的精力、市场放在深圳。相对来说,平面领域比较难一点,尤其目前来说隔阂比较大的反而不是成熟的设计师,而是年轻一代。香港本地平面设计师老中青三代有断层,有些青黄不接,不同年代出生的设计师互相交集比较少,年轻一代对内地不熟悉,对深圳这边的参与度反而弱了,这两年深港设计师的交流活动中,香港年轻设计师露脸的反而少,他们更倾向於在自己认同的圈子里去露面。」他因此强调,两地合作应更多的考虑如何让两地的年轻一代「去找到一种契机,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去交流和创作」。朱德才认为现在比较好的一点是,「两地的设计取费、从业人员的收益,已经没有什麽差距了,至少在合作上来说解决了一大问题,也让我们更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深圳设计公司开始考虑去招聘一些来自香港的设计从业员。」他透露,今年他和几个合作夥伴将在深圳滨河路创办「深港影视创意园」,未来希望吸纳香港影视行业的专才过来创业。间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兼任助理教授冯国安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深圳乃至北京的展览、专业论坛上。

  他把「设计双城」的「双城」理解为一个「超级大城市」,「虽然深港之间有物理的边界,但是应该没有工作边界,所以如果能形成一个『设计大城』而不是『设计双城』,可能会更有趣。」对於双城设计合作的突破口,冯国安有着独特的观点。他说,深圳虽然是一个一线城市,其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普通」,特别是生活在城中村或者是「关外」的人群,而香港人从小在拥挤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习惯密度很高的空间,有没有可能,透过与香港或深圳设计师合作,可以改善一下深圳或者香港本地人的生活。他们可能买不起昂贵的家具,能否设计一些他们买得起的家具。」「我并不认为应该设计一些很贵的家具或实用品,反而应通过简单的,但能改善普通百姓生活的设计,寻找两边设计合作的突破口,这才最重要。比如深圳的公共空间有很多糟糕的设计,如凳子、垃圾桶等,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去做好这些设计,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事。」他说。

  4 何为理想「设计中心」

  无论对於「设计双城」抑或「深港设计双年展」,都有另一种声音。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刘永清就认为,搞深港设计双年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首届的效果看,我们应该思考它究竟给设计从业员、给整个行业、给城市、给社会带来了什麽?「如何让它真正落地,起到引领行业,启发观众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至於拟议中的前海深港设计中心,他表示,关键在於把它真正做成一个把两地设计业连接起来的平台,「怕就怕,做来做去又成为一个空壳性的、没有实质内容的『中心』,真要做这个中心,就要带来一些方向性、引导性的东西,要为行业建立标准。」旅居柏林的设计师、策展人何见平跟深港两地的平面设计师多有交往,在他今年六月策展的「图文——2016全球华人平面设计德国展」中,邀请了全世界各地70位优秀的华人设计师,其中来自深港两地的就有22位,足见「双城」设计能量。

  他认为,两地存在差异才是国际设计界的期盼,「如果真正互补,那麽如何吸引全球设计资本?」从全球化的宏观角度看,香港在设计产业上的优势是中西方对香港作为融合角色的认可,「具体的关键词可以认为是语言、资讯、文化语境、历史机遇等,实际上也是市场和金融环境相对宽松造成的传统性认可。而深圳在设计产业上的优势则是实现设计理想化的可能性,试想:全世界哪个城市可以既背靠14亿人口的市场,又比邻自由港口、最低税率?」至於设计双城的概念,何见平认为,生意可以「双城」,意识形态和市场不可能「双城」,「只有永恒的『经济』,没有永恒的『合作』」他在给记者发来的邮件中这样写到:如果真正为设计行业着想,地域上的求大甚至加上比海洋还宽阔的定语没有任何意义。一个被行业尊敬的「单位」,是一个为行业主持正义的「单位」。您也许看到最近AIGA给东京奥组委的公开信,东京奥组委只用了8250美元,就想买断设计师对形象设计的所有权益,这是强权思想,但是设计师递交竟达15000份。在这样的社会型思考下,行业「单位」应该有警示性或前瞻性来看待当下行业的弊端,这才是真正理想的「设计中心」!AIGA用行动表示了它存在的意义,证明它比孤芳自赏的AGI(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更有存在的价值。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