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不仅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制造」和供给侧改革浓墨重彩,亦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而浏览各种言论,当真让人五味杂陈。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一句:「我们泉州九牧生产的马桶盖,不比日本差,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显然表达了这种焦虑:国人对中国制造何以如此丧失信心,马桶盖、奶水瓶、婴儿奶粉、电饭煲、纸尿裤都跑到国外抢购?以至於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喊出,「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而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一句「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像那麽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更是敲醒「梦中人」。
尤权的焦虑令人心痛,苗圩的直言则让人汗颜。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於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泉州的马桶盖确实不比日本差,中国的高铁、超级电脑也可以傲视全球,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撑起一个制造业强国。
对於国人而言,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必须来自「泉州马桶盖不比日本差」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常态。30年,几代人过去了!中国,如何才能「只争朝夕」?
其实,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只争朝夕」的脉络,它包括「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是前提,「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是主体,「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智能制造是根本,「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是赶超路径。
简而言之,就是加快打造「中国制造」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供给侧的灵魂,只有这个系统足够强大,供给产品才能更多的傲视全球。而这,也正是国家选择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试点的核心使命。
笔者关注泉州制造已久,特别是去年以来,其「中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初具框架。一如尤权对泉州马桶盖的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其创新生态系统效能的初步释放。笔者分析泉州实践,认为这个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
首先是技术研发系统。泉州在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产学研金用的结合,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建设更多的公共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推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其次,加快构建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系统,2014年,研发纺织、建材、工程机械数控化装备新品种20个,机床产业中龙门加工中心涵盖所有国家目录产品,高端数控装备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继而,强化智能化生产系统,以纺织服装、制鞋等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准,吸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床和机器人等行业1000多家企业参与。
最后,打造生产与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打造「泉州云制造平台」,融合数位化网络化制造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资讯服务等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把资金流、资讯化、物流、服务流统一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正是有这样一个正在强大的系统,泉州正在实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假以时日,「泉州马桶盖不比日本差」必成新常态。香港商报特派评论员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