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沒根的下一代怎成茂林?

2016-04-0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文化」既有國際元素,也包含過百年傳統歷史,中西合璧,猶如充滿傳奇背景的一顆「東方明珠」。

  當年因戰亂等原因,人口大遷徙,一群逃亡中國人遷到這遍只有一千一百零四平方公里土地上落地生根,由於《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中國不得不把小漁港交給英國人管治。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香港歷史背景,「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自身「舊書」有助於明我以德。「殖民化」教育本是「去中國化」,回歸以后繼續「去中國化」,就是一種倒退。「去中國化」是一種狹隘的想法,使一國下的兩制受到傷害,嚴重會使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并以中國色彩為恥,把一切有中國色彩的人和事物去掉。不少人着眼於兩地文化差异、內地食物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上,把「我是中國人」身份看成身上胎痣,很礙眼,以為動手術就可與它割席!

  把下一代栽種成無根樹苗,后果嚴重,各位家長請三思而行。以「去蕪存菁」心態對待民族歷史是不切實際,以史為鏡,才知興衰,才得教訓。近代史當中仍有很多論點還需時間引證,但如我們以學習了解戰爭史實,感受抗戰革命艱苦,必有另一番風景,與其說是「洗腦教育」,不如說是「補腦工程」。

  現今青年問題、學童抗逆能力問題等已為社會搖響了警報鐘。下一代健全人格發展,比知識增長更為重要。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人格發展論」指出,每個心理發展階段也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人格建構包括很多部分,大家以為培養孩子淵博知識、邏輯思維、兩文三語就足夠,還是缺了一塊重要拼圖,那就是「自我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觀念的表現。在多元的選擇中,如何自處,如何選擇,實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香港政府及各界每年大灑資源於青年工作,希望培育正確價值觀接班人,今后應更準繩地做好歷史文化教育工作。

  正如鮮魚行前校長梁紀昌所言:「假如你不認識自己的爸爸,不認識自己的媽媽,或者不認識自己的阿弜阿婆,與一個孤兒有什麼分別?」過往國民教育缺失,現在急起直追,為時未晚。提供豐富歷史文化土壤,以五千年華夏文化為盤根,正確了解國家發展和政策方針,就是下一代長成茂密茁壯樹林的好養分。

  梁思韻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