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拍场屡现天价 瓷器收藏退而求其次
在3月26日举行的嘉德四季拍卖中,一件截口的清·雍正青花矾红穿花龙纹玉壶春瓶残件(如图),估价10万至20万元,最终居然以470万元的天价落槌成交,加上佣金540万元人民币,立刻在微信上引发了一阵热议。
宁藏残器、不藏赝品,这已经成为了收藏者的共识。以往不要说是修补过的工艺品,就算是磨过口的瓷器也乏人问津。但是现在,投资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残器不仅具有比对、研究功能,其本身的价值也出现了大幅上扬,特别是在2003年美国朵尔拍卖会上,一只有破损后经修补的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扁壶以583.15万美元成交,更是让人对于残器的投资价值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残器的投资者中,除了要保证器物本身是有收藏价值的之外,修补工艺也是大有讲究,现在许多专家都认同,在瓷器修复中应采用中国最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法——石膏配补,而不再使用金漆工艺,更不会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主观填补文物的纹饰和图案。
相比专业领域的石膏配补,民间采用的“锔”工艺,更是收藏家的追捧。在陈鸣远款仲芳式朱泥壶的壶身碎裂处,工匠以金质米粒锔精心修补,每粒锔子圆滑美观,在壶身上纵横交织,错落有致,形成一种独特的紫砂壶残缺美。从前瓷器的玩赏家们,甚至专门收集锔过的瓷器,锔的钉越多也就越珍贵。对于珍贵的中国瓷器,日本以及欧美藏家即使不慎打破,也会把碎片拾起,用金属钉修补后牢固、深具实用性且不漏水而继续使用,但金属钉修补后器物外壁留下明显的修补钉扣,而这种“修补钉扣”甚至一度成为人们鉴赏的对象。
在2007年北京的拍卖会上,有一件明代正统青花龙纹大缸,成交价达到了209万元。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锔钉,看上去似乎曾破损过。据专家解释,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难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这种巨缸都是烧制成两部分,然后锔接起来的。康熙年间后,随着瓷器技术发展,这种巨缸的锔钉打到了缸内,但明代都是在缸体外。在2003年北京的拍卖会上,有一件清乾隆本朝的“潭柘寺”供盘。这块盘子从中间被打成了两半,又锔上。由于年代久远,锔子几乎烂掉了。这次上拍是经过认真清理,去掉了锔子后,用胶粘起来,修理得干干净净,不缺肉,只有破碎的裂痕,外观依然很漂亮,成交价为15680元。、
“少”、“好”、“精”是促成清·雍正青花矾红穿花龙纹玉壶春瓶高价的三个理由。业内一位专家认为,这件于清代鼎盛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工艺复杂,品相尚佳,加之存量少,尽管是一件伤残器,卖出高价也属正常。以一件完整器的十分之一价格,买到一件少见的标准器,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同类瓷器,其在研究方面的价值很大。
残器之美,和篆刻中的破残有异曲同工之处,破残,是在古印中出现的,并非是古代印人之心画,皆为长年风化磕碰所致,因为残而改变了字的布局和虚实,现代的篆刻人为追求新“印”的古朴苍老,而用破残法。残器之残也像树木盆景。一个好的树木盆景,都要经过数年的培育,一棵新树要经过嫁接、剥皮、撕裂、扭曲等等才可显其苍老。
文/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