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
藝術工作者,無疑傾向理想主義(生意人除外)。因此,不難理解,他們不少都屬政治光譜上的黃絲。亦所以,本港近期的歌、影、視作品,均見愈來愈多的政治元素,特別是加滲了偏黃的政治觀點。當中,還有一個強大的意識形態,就是認為香港藝術是給香港人看的,故執意要開拓一條本土化的道路。跳開政治層面不談,純粹站在藝術及娛樂事業的角度來說,相關發展是否好事?坦白說,這恐怕是走錯路,甚至是一條絕路。
韓國往外擴香港往內縮
先討論一個人所公認的成功個案——韓國。韓國的歌影視事業,近年取得了爆炸性的飛躍進步,不但攻陷了香港、攻陷了亞洲,更在世界舞台上穩占一席。要分析她的成功因素,坊間已有許多其他評論,包括如何加強官商合作、如何促進業界的專業化、年輕化等等,不贅,本文也不批判基於本港政治及社會文化,我們又能否全盤照抄過來。在此想要探討的,乃是形而上層面:韓國歌影視業界有個跟當前香港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就是打從心底一開始就打算「我要攻陷世界」。
為了攻陷世界,韓國歌影視做了大量配合工夫。首先,就是入鄉隨俗,積極融入世界潮流里面;其中,就至少要有英文名字。事實上,網上瀏覽點擊率冠絕全球的歌曲《Gangnam Style》,如果沒有這個英文名字的話,而只有韓文名字,世界各地又怎能搜尋得到?連搜尋也感困難,又怎能創出點擊紀錄?歌手名字Psy,亦為他巡回世界帶來利便。除此以外,Wonder Girls及其《Nobody》,以至BIGBANG、Girls' Generation(少女時代)、Super Junior、EXO等等,都有一個非拼音的英文名字,便為K-Pop走進世界提供了共通語言。其次,就是拍攝王道題材,即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民族的人都能了解到的。愛情片如《藍色生死戀》、《浪漫滿屋》、《來自星星的你》,還有最新《太陽的后裔》等等,都是跨文化的題材,毋須對韓國歷史文化有所認識都能夠看懂。凡此種種,都是韓國出品得以順利入屋的先決條件,否則根本不能風行世界。
弔詭的是,正當韓國銳意往外擴,香港則反過來銳意往內縮。在本土化的意識形態下,歌影視作品的制作目光,便僅限於給香港人自己欣賞,包括高舉廣東話旗號,歌詞、對白等等都極盡本地化,例如用上大量潮語、借代本地事件之類,另外題材方面,亦充斥着本地政壇的政治符號,以致非本地人根本難以理解、難有共鳴,為世界各地欣賞港產作品築起了龐大的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
捍衛文化本土化幫倒忙
或曰,本土化不也是一種賣點嗎?這無疑是對的,不過要有一個前提,如前所述,必須首先順利入屋方可。分析韓風形成過程,第一步,就是極力爭取世界眼球,不以本土為主;當成為世界潮流以后,才能夠逐漸調整比例,慢慢增加本土比重。現在的美英流行文化,幾乎主宰世界潮流,當然可以大談本土,高舉本身價值;不過,個別極之本土的題材,例如諷刺當地選舉的,其他地方始終不易理解。印度Bollywood誠然發展蓬勃,可是多少作品能夠冲出世界?尼日利亞的Nollywood亦然,都是受制作品過於本土化,不合世界口味。以本土作為賣點,是有前提、有條件的,否則這僅是一個小眾的利基市場(nichemarket)。
非常遺憾,本港歌影視也曾紅遍亞洲及全球各地的華人社區,以致不少東南亞華僑都曉得廣東話,就連極之本土化的周星馳無厘頭亦廣為人識、廣為人懂;可是,今非昔比,香港流行文化地位已漸沒落,尤其在中國崛起以后形勢比人弱,港產出品再非海外華人的首選,以至當地認識香港的主要媒介,基本上還停留在上一個年代、甚至更久遠的年代。本土化的作品,偶一為之當然未嘗不可,但長遠整體而言,如果進一步只談本土化,則市場必然愈做愈縮,恐或跌入式微之窘。所以,於此背景下,香港歌影視界的當前急務,乃是重新開始建立國際地位,而非反過來過分高舉本土,墜入自我邊緣化的深淵。
的確,要真捍衛并提高本土文化的地位,就必須將文化往外擴;往內縮的結果,則必然是愈縮愈窄,本土化無疑是幫倒忙的。現時,世界各地還有不少原始部落,他們都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原始文化的確得以完好保存下來不過,誰又關注呢?多少人會去欣賞?僅僅指望由本土承傳本土文化,塘水滾塘魚,無疑是個下下之策,相關市場及影響力必然每况愈下,所獲得的資源及人才投入也必與日俱減,并且形成惡性循環。
「本土化」實質「黃絲化」
更有甚者,所謂「本土化」只是一個美名,因為這已被嚴重騎劫扭曲,實質上好大程度等於「黃絲化」。所以,本土化所謂只給香港人看,也是一個錯誤論述,實質上乃僅給黃絲支持者看。試問,曾幾何時,變得惟有黃絲才是香港人?偏藍或偏綠的,就不是香港人了?事實上,好些所謂本土化作品,藍絲和綠絲根本毫不欣賞,甚至感覺不安、反胃!
因此,在頒獎禮上有黃絲作品獲獎,便引起了社會上的激烈爭議。批評泛政治化沾污藝術,固然是原因之一,而除黃絲支持者外,其他市民對得獎作品不以為然,亦是一大關鍵。頒獎結果受到政治化干預,因頒獎理據無法服眾以致喪失公信力,甚至淪為部分人的一個政治表態平台,則無疑是業界的悲哀,是香港娛樂事業的悲哀!
本來廣
義的本土化,已令香港歌影視市場愈縮愈窄,如果進一步考慮其狹義的黃絲化本質,相關發展前景豈不令人憂心?
香港要站在什麼舞台上?
到底,香港要站在世界舞台、站在亞洲舞台、站在大中華舞台上,抑或只是站在香港舞台,甚至只是站在黃絲舞台?於此基礎上,又應該走本土化之路,還是走全球化之路?這些都不是一個政治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個純粹的文化思考。答案,相信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