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周小川:中國經濟開局良好 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

2016-04-17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經濟開局良好

  周小川矢言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

  【香港商報網訊】當地時間14至15日,2016年第二次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華盛頓舉行。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共同主持會議。周小川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局良好,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回升迹象;中國將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他強調,G20為共同塑造更加平穩有序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應繼續推進全球金融部門改革進程,不斷完善監管框架以應對出現的新風險和脆弱性。

  中國將靈活實施穩健幣策

  周小川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回升迹象,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在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和品質不斷改善,新的增長動力不斷涌現,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將靈活適度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較好地反映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機制,對一籃子貨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他說,中國還將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近期在「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等方面推出的政策措施,也將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保證經濟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推進全球金融改革進程

  周小川表示,國際金融架構領域的各項工作,包括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改革、資本流動、全球金融安全網、主權債務重組和債務可持續性及增強SDR作用等正在取得積極進展,為共同塑造更加平穩有序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G20應通過具體措施不斷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和韌性,在2017年年會前完成第15次份額總檢查,進一步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佔比;改善對資本流動及其風險的監測,通過總結國別經驗幫助成員國更好地應對資本流動挑戰;繼續推動主權債務領域的有關工作,歡迎巴黎俱樂部加強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溝通;進一步加強以IMF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網,促進IMF和區域融資安排之間更有效的合作,不斷完善IMF貸款工具;應擴大SDR的使用,討論以SDR報告包括外匯儲備在內的經濟金融數據和發行SDR計價的債券等問題。

  他強調,G20應繼續推進全球金融部門改革進程,致力於推動全面、一致和及時地落實已經達成共識的改革措施,並不斷完善監管框架以應對出現的新風險和脆弱性,總結各方在實施宏觀審慎框架和工具中的經驗教訓,關注市場化融資領域的潛在風險並探討監管措施,並推動加強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監管。G20還應繼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重點關注數字普惠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指標與數據。

  重申避免競爭性貶值

  今次會議主要討論了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增長框架、國際金融架構、投資和基礎設施、金融部門改革、國際稅收合作、反恐融資、綠色金融及氣候資金等議題,並發表了聯合公報。

  會議認為,全球經濟繼續復蘇,金融市場基本恢復到今年年初以前的水準。但增長依然溫和且不均衡,全球經濟前景持續面臨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會議歡迎一些G20成員所採取的支持增長和穩定市場的政策行動,重申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等所有政策工具來增強信心和促進增長。會議承諾貨幣政策繼續支持經濟活動,保持價格穩定。

  會議承諾繼續研究G20在必要時可能採取的適合各國國情的政策措施,就外匯市場密切討論溝通,並重申避免競爭性貶值且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同時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會議承諾將仔細制訂、清晰溝通在宏觀經濟和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政策行為,以減少不確定性及負面溢出效應,並增加透明度。會議就結構性改革的優先領域達成共識,將進一步制訂一套指導原則,並將以靈活的方式加以實施,以照顧各國具體國情。

  會議還討論和重申了其他諸多方面內容,如關注金融基礎設施發展,堅決打擊恐怖融資等。

  世界經濟困境中的中國亮點

  「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太緩慢、太脆弱……陷入我所稱的『新平庸』困境的風險已經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日前發出警告。當全球財金官員聚集華盛頓之時,全球經濟形勢仍然令人擔憂,下行風險更為突出。此時此刻,在創新驅動和支持增長政策作用下,從一季度一系列關鍵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回暖迹象明顯,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大亮點。

  世界經濟復蘇艱難脆弱

  據新華社報道,一年前,IMF曾敦促各國政策制訂者採取一切政策手段,避免「新平庸」成為新現實。然而,過去一年全球經濟令人失望,2015年全球經濟僅增長3.1%,創2009年以來最低增速。不久前,IMF再次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2%,明年小幅提升至3.5%。

  總體看來,全球經濟仍然維持弱勢復蘇格局,下行風險更為突出,不僅發達經濟體面臨政府債務高企、通脹水準過低、有效需求不足、危機遺留問題交織的困境,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經濟增長放慢、大宗商品價格疲軟、信貸狀況趨緊和資本外流風險加大的難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近8年,為何至今全球經濟復蘇仍然如此脆弱?原因之一是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仍未解決,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一些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空間日益縮小,結構性改革停滯不前,單靠貨幣政策不足以應對下行風險和鞏固復蘇成果,也是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由於全球經濟復蘇不均衡,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日益分化,協調難度加大,某些政策的外溢效應也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新困擾。

  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更大原因還在於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尚未成熟,新舊轉換之際世界經濟整體增長動力不足,全球貿易增速已連續三年低於經濟增速,全球投資規模也在下降。

  中國創新模式推廣全球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證明,科技創新和初創企業能大幅提高生產率,二者的大規模湧現是新一波世界經濟高增長的基礎。目前,在各國創新戰略推動下,一些新產業形態初露端倪。隨着「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探月工程等戰略的實施,中國已在創新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中國企業不斷湧現的創新商業模式已引起全球矚目。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里.加雷特表示,中國創新戰略已取得成效,比如在互聯網高科技行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具有相當創新能力的企業。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更斷言,在某些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模式創新方面,中國甚至已領先美國,中國互聯網產業已不是將國外技術和創新模式複製到中國,而是開始將中國技術和創新模式推廣到全球。

  全球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指出,中國在創新能力上越來越多的成功,不僅有助於保證中國經濟在正確軌道上增長,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作用。

  從日前發布的外貿、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一季度GDP等一系列關鍵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回暖迹象明顯,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大亮點。IMF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卻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這相當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創新驅動和支持增長的政策。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杜大偉認為,中國經濟企穩為繼續推動經濟改革贏得時間,他對中國經濟前景感到相對樂觀。

  對於經濟前景,中國政府無疑是清醒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指出,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影響甚至衝擊;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伴隨陣痛。不迴避困難,正說明有信心。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中國經濟,將繼續點亮世界經濟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