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樓市去庫存 未雨綢繆地應對兩難困境

2016-04-22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個人購房貸款增加1萬億元,同比多增4309億元。單季度1萬億的房貸新增量,創下了自2010年央行開始公布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以來的6年最高記錄。這也意味著,在一季度全部4.61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超過20%投向了房貸市場。

  推動樓市去庫存的政策看上去非常奏效,盡管是以房價暴漲的方式增加了銷售而不是以降價吸引買家,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并非完全是市場存在“買漲不買跌”的邏輯,而是貨幣政策制造的預期發揮了作用。自去年以來,利率不斷降低,首付比例也開始下調,再加上貨幣偏寬松政策帶來幾乎與2009年一樣的天量信貸投放,人們對上次還記憶猶新:大量的貨幣撲向樓市推動房價急速上漲。

  這一次來的更猛,在一線城市房價暴漲并使得調控政策出臺后,房價上漲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傳導。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顯示,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62個(比2月份增加了15個),(與上月相比)下降的城市有8個。與去年同月相比,有40個城市的房價上漲。

  另外,在一些火爆的二三線城市,比如,合肥、蘇州、南京的消化周期現在僅有2至3個月,市場很容易在這種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失去理性。據悉,南京推出了限價措施,均價每平米2萬元以下的年化漲幅要求不宜高于12%;每平方米2萬到3萬元的年化漲幅不宜高于10%;每平方米3萬元以上的年化漲幅不宜高于8%。與此同時,在北京周邊河北的一些縣市,甚至暫停了二手房交易。

  三四線城市供給過剩,一線城市(包括一些二線城市)供給不足,這種結構性失衡是長期以來不斷干預市場的結果,但是在大量投放貨幣的背景下,很容易導致那些供給不足的城市房價暴漲,也就是說,貨幣干預下的流動性擴張與干預下的供給不足結合,很容易讓一線城市房價上漲。

  這種邏輯的本質是:一旦經濟下行樓市疲弱,就開始限制土地供應量,并采取貨幣寬松政策刺激;而一旦貨幣政策作用顯現,一線城市供不應求,就出現暴漲。這樣的周期經歷幾回導致中國房價在過去的十幾年上漲數倍,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早就脫離了當地人均實際購買力水平。另外一個后果就是,市場對貨幣寬松與資產價格關系變得敏感,一出現寬松就開始搶購,因為現在不搶購,未來漲得更高,更不可能買得起。

  限制供應、貨幣寬松以及由此制造的搶購潮擁擠在一起,很容易會快速拉升房價。與2009年貨幣寬松不同的是,當時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杠桿率都比較低,政府推出的基建項目以及地產投資規模巨大,吸收了大量流動性。而現在,政府與企業的杠桿率過高,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流動性流向實體經濟的比較少,比如一季度工業和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放緩。

  因此,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到了樓市,流向了商品市場,通脹的壓力上升。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各種商品的價格暴漲。這幾乎是與樓市以價格暴漲去庫存一樣的現象,完全是流動性導致的“資本空轉”。這也意味著,現階段通過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一部分流動性并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卻造成了資產泡沫與通脹壓力。

  貨幣政策需要改變,通脹預期才不會迅速兌現。房價雖然能通過干預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凍結”,但會不斷傳導。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周二表示,未來貨幣政策要避免企業杠桿率過快上升,還要考慮對物價和房地產的影響。

  鑒于商品價格、房價、食品價格以及服務業價格快速上漲,通脹預期上升,寬松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是,繼續膨脹的債務與資產價格可能無法承受貨幣政策的收縮,因此,目前正在陷入兩難的困境,就像索羅斯所說,目前的處境類似于2007至2008年債臺高筑的美國,這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未雨綢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