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陳忠實的影響力源于何處

2016-05-06
来源:南方日報

  5月5日上午,著名作家陳忠實遺體告別儀式在西安市殯儀館舉行,上千人趕往現場為其送行。

  馬爾克斯曾說過:“死亡使生命成為命運。”萬人空巷的送行,已直觀地反映出陳忠實在大眾心目中的分量。作為從事純文學創作的作家,陳忠實本人多次表示“純文學還停留在‘圈內’”,這更加深了下面這一問題的意義,即:陳忠實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陳忠實的影響力,源于其“四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實踐,特別是《白鹿原》這部小說,立足于渭北平原的小村莊,展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史。而如此宏大的體量和思考,卻不至令人望而卻步,這無疑是因為作者切中了文學的本質、把握了創作的規律。文學需積極介入生活,勇于面對問題,才能引發思考、啟人心智。現實主義的文學取向需要作家更富于思考,對生活、對民族、對歷史形成自己的見解。《白鹿原》一開始并未獲得廣泛推崇,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堅持己見”的創作與當時的“時尚趣味”不相一致。“性”和“生存”這些直擊人性的主題,陳忠實也絲毫不予回避,相反,正是這些主題使他的生活積累和持久思考得到更為顯豁的表達,并最終獲得人們的認可。有人責難《白鹿原》隱藏著不合時宜的“歷史循環論”,其實,小說中的不同角色雖各有立場,但很難說誰代表作者的意見,更何況,中國文學素來講究“言外之意”,作家并不強行給讀者灌輸特定結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陳忠實”,作家不會要求讀者對自己所說的一切照單全收。具體到《白鹿原》這樣一部以“民族的生存秘史”作為研究對象的作品,其直白的描述便已超越任何膚淺的“終極解釋”,而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對“事實”更為直觀的體驗。正是這種開放性,讓《白鹿原》少了純文學中令人遺憾的“隔閡之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追求文學的“人民性”,決不能紙上談兵。陳忠實之所以有如此廣泛的讀者群,除了因其立意開放,還在于他在遣詞造句上也努力做到“雅俗共賞”。《白鹿原》如是開篇:“白嘉軒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有笑話說,絕大多數年輕人在書攤上看了這個開頭便決定把書買下來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總書記的講話令人擊掌。文學如果不能“引逗”人們的興味,又如何算得上文學呢?陳忠實的文字便極少故作深沉,反而常常不吝惜展示自己看似粗俗、實則直率的一面,而這恰恰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陳忠實的逝世是我國文壇巨大的損失,但他豐富的創作實踐卻以文字的形式,深深印在民族的記憶中。在《白鹿原》問世之前,陳忠實曾反復提及要寫一部“可以壓棺材的書”,在《白鹿原》出版后,讀者期盼下一部速速問世,可惜,最終“期待”成為“遺憾”。有學者將《白鹿原》比作《浮士德》,其實,觀其“命運”,它更像《卡拉馬佐夫兄弟》,同樣未能完成的“下半部分”,展示出作家處理“現在”主題所遭遇的困難。“現在”雖然比過去復雜,如今不少年輕作家都直接以之作為創作主題,這是否可視為“薪火相承”的姻緣和默契呢?

  希望陳老先生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