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韩会师:央行遭遇逼宫 将放任人民币贬值?

2016-05-25
来源:凤凰财经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韩会师 来源:会师话市

  今天(5月24日)一则《华尔街日报》的简短报道在各类互联网平台刷屏,笔者本来没放心上,但从早晨到下午,不断有朋友问笔者如何看待这个报道,甚至有人询问这是否透露着某种政策暗示,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报道进行一点剖析。

  报道的原文看似简短,但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却十分丰富。原文如下:

  《华尔街日报》援引会议纪要称,在3月份的一次闭门会议上,一些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要求中国央行停止对抗市场并允许人民币贬值,一名未具名央行官员则表示第一要务是维持稳定;据接近中国央行的人士透露,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这一转变未曾公布,但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据当局意愿调整人民币中间价的老路上。据接近央行人士透露,央行在确定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时,不断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以此引导每日人民币走向;央行新闻处未回复《华尔街日报》的置评请求。

  来询问笔者的朋友们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一、文中提到“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要求中国央行停止对抗市场并允许人民币贬值”,这是不是说理论界和实务界,特别是银行体系集体反对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不是央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可能还会放任人民币贬值?

  二、“接近央行人士”说的“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央行新闻处未回复《华尔街日报》的置评请求”是不是意味着央行心虚,所以不敢回应。

  四、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出现阶段性的贬值,这个报道现在被抛出来是不是在为进一步的大幅贬值做舆论准备。

  这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从内容来说完全是转述的内容,可能谈不上报纸本身存在什么立场,但“接近央行人士”的表态的确存在一些很不专业的地方。对于上述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定价机制的不熟悉,所以才有了不该有的忧虑情绪。

  首先,闭门会议并不神秘。

  报道中的“闭门会议”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研讨模式,每年都要不定期举行很多场,笔者参加过多次,会议本身更像一场沙龙,参会人员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多数属于非正式会议,不用打领带的,会议发言一般也不对外公布。参会人员的发言一般只代表个人意见,与所在机构关系不大。

  就人民币汇率政策而言,起码笔者参加的历次会议上,非央行的与会人员从来没有达成过一致意见。无论是“人民币是否应该贬值”这种方向性的问题,还是“人民币贬值多大才合适”这类技术问题,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经济学家们对“理性人”、“有效市场”这些基础性的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何况汇率政策这种复杂的、实务操作性很强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尔街报道》里面使用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和银行界人士”这种表述,因为肯定不是参会人员的一致意见。只是媒体特意强调了一下“一些人”的态度而已,至于为什么强调“这些人”而不是持不同意见的“其他人”的意见,很可能是由于“这些人”的意见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

  其次,“接近央行人士”和央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接近央行人士”的范畴可以无限宽广,他既可以是央行官员的博士生导师,也可以是经常采访央行官员的记者,还可以是人民银行门口执勤的武警,甚至是负责给周小川行长打扫办公室的保洁大爷,所以这种人士的表态一般可以不听,因为没人对这些话负责,不用负责当然可以信口开河。

  我们再看“接近央行人士”的具体表态,也有不少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位人士说“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那么1月4日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月4日是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5032,比2015年的收盘价低开96个基点,中间价的低开带动即期汇率大幅贬值,人民币当日最低触及6.5381,比2015年收盘价下跌445个基点。但请注意,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分别高达965和883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逆差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似乎应该是“顺应市场化机制的”,而不是“摒弃市场化机制”。所以笔者有点糊涂,这位人士眼中的“市场化机制”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问题:这位人士说“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据当局意愿调整人民币中间价的老路上”。这明显过于贬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报价员了。

  现在每一天人民币做市银行都要向央行报送人民币中间价的参考报价,报价依据则是央行规定的“参考一篮子货币”+“参考收盘价”的双参考原则。这位人士的意思明显是说,各家做市银行的报价根本没用,央行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制定人民币中间价。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似乎接近央行的这位人士说了不算,只有各大做市银行的报价员说了才算。

  根据笔者的调查,多家银行给央行报送的参考报价和央行公布的中间价差距并不大,这似乎说明央行的中间价报价是越来越透明了,而不是越来越暗箱操作。不知道这位人士是否向做市银行进行过实地的调查。笔者在微信文章里面也多次提前12个小时以上测算央行第二天的中间价,至少在连续6次的测算中,笔者测算的报价和央行最终的中间价保持了变化方向上100%的一致,具体点位的差距也基本控制在了30个基点以内。这说明中间价的报价绝对是有章可循的,不是随意拍脑袋拍出来的。

  第三个问题:这位人士说“央行在确定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时,不断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所以他得出了央行在操控人民币的结论。这个错误犯得着实有些过于离谱。

  各家银行在给央行进行报价时,首先需要根据上一交易日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化情况,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要变动的幅度,然后再把计算得出的变动幅度和上一日的收盘价进行加总,才能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报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在上述计算过程中,篮子货币的作用在于确定汇率的变化幅度,一旦幅度确定之后,决定第二天中间价的主要元素就变成了“收盘价”,而收盘价是受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因此最后报送给央行的人民币中间价根本不可能确保人民币对“一货币篮子”始终保持稳定,如果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偶尔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那也是碰巧撞上的结果。所以不存在这位人士所说的“央行不断在兑美元汇率和兑一篮子汇率之间转换”,以引导人民币走向的问题。

  就拿今天的市场数据举例,今天下午人民币收盘价为6.5567,假如今晚国际市场美元维持今天白天的升值行情,美元指数收盘价达到6.42以上的水平,那么明天人民银行中间价就很可能开在6.5600上方。

  如果今晚美元指数回落至95.2左右,也就是与昨日收盘价差不多的水平,那么明日央行中间价就很可能开在6.5500附近,或者略高于6.5500的价位。

  如果今晚美元指数不上不下,收盘在95.30附近。明天央行中间价就很可能开在6.5550附近,上下误差可能在20个基点左右。

  简单点说,只要今晚美元指数不下跌,明天中间价逼近或突破6.5500是大概率事件,即期汇率在6.55左右晃悠也是大概率事件。

  总结一下: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应该确有其事,但就事论事,文中所引述的与会人士和“接近央行人士”的表态并不专业,可能也谈不上客观。只不过文中各类“人士”的在3月份发表的观点和目前的人民币贬值行情恰好比较吸引市场关注,所以给不少朋友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果央行新闻处对于这些带有捕风捉影嫌疑的文字都要一一回应的话,估计新闻处那几位工作人员早就过劳死了。

  正如笔者前文所言,根据目前的人民币定价机制,目前人民币的走势是可预期的,其贬值行情是在美元强势背景下的正常反应,谈不上央行的阴谋。所以即使明天中间价继续贬值,甚至再创新低,您也别觉得奇怪。

  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的文字了,真累。希望对各位老朋友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