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軍(作者系安邦咨询高級研究員)
今年五月份以來,官方媒體數次公布了中央領導和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形勢和供給側改革的講話。從高層本意看,是希望通過系統地公布決策層的講話,來正本清源地、完整地表達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看法(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誤導),從而引導各地統一發展思想,協調一致地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不過,觀察各地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實際發展思路和發展行動,安邦咨詢(ANBOUND)發現,不少地方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發展焦慮感”,這種焦慮感主要表現為:政府部門對于未來經濟發展感到擔憂,對完成“十三五”經濟目標的信心不足,對未來的發展缺少方向感,對于如何調整結構、改革突破缺乏思路。但與此同時,地方又必須完成上級要求的經濟目標,這對地方政府(尤其是做實事的基層政府)形成了不小的壓力。與過去到處爭取資源謀求快速發展不同,這一次地方官員普遍找不到方向感,找不到發力點,同時也缺乏過去充足的資源,問題和擔心不斷積累,演化成一種普遍的焦慮感。
中國宏觀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加劇了發展焦慮感的程度。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還在增大,一個典型的觀察窗是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雖然政府不斷推出重大投資項目,但民間投資放緩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今年初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1-4月份,民間投資增長5.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增速低5.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62.1%的民間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3.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對地方極為現實,安邦咨詢的實地調研顯示,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行動使得部分地方不知所措。尤其是對那些工業占比較高、傳統落后產業比重較大的地方,甚至有“泰山壓頂”、“釜底抽薪”的效果。
在我們看來,“發展焦慮感”的增多是一種負面情緒的積累,長此以往,地方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跑偏、失速甚至塌陷的可能,而政府部門也可能出現疲沓、怠工、懶政的現象,這種焦慮感應該盡快得到緩釋或者消除。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點呢?
首先,各級地方都應該吃透中央的精神,理解當前的發展狀態,合理設計未來的發展目標。在我們看來,把握宏觀形勢有一點非常重要——理解中國經濟已進入“L型”。權威人士代表中央反復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增速相對較低的平穩期。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充分理解,未來中國經濟L型走勢將成為常態,降低經濟增長目標也是可以接受的常態。不論是省級政府還是市級政府,都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不能人為拔高目標把地方弄得很難受。后退一步天地寬,對地方經濟工作來說同樣如此。
其次,地方要主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地方在實踐中常常為產業結構調整感到糾結。尤其是一些傳統工業占比較大的地區,工業受到沖擊相當于拆掉了地方經濟的四梁八柱,財政壓力、就業壓力、產業壓力撲面而來。如果地方產業的騰挪空間不大,往往會出于短期考慮,重點保住產業存量,避免“換檔掉速”。實際上,當產業問題是大勢所趨時,及時、主動推進結構調整才是明智之舉。從現實操作看,為減輕結構調整的陣痛,應考慮通過發展其他產業來實現“產業置換”,在度過了短期陣痛、承受了一定代價之后,才有可能把中長期產業結構問題理順。
實際上,這兩方面的問題都集中在地方政府的思路上,思路問題對地方來說是個戰略問題,只要戰略對了頭,技術性的戰術安排總會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