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深度】中国科技无声中崛起

2016-06-18
来源:香港商报

   湯森路透日前發布了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近年中國科技期刊有了顯著的發展,在世界科學界也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中國科技發展處在歷史最好時機,正在由整體上從學習、引進和跟蹤國際先進技術向實現原始創新並引領國際科學發展的新階段轉變。誠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實現該貢獻率目標,有助於中國順利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誰擁有了科技創新能力,誰就擁有了發展的主動權。香港商報記者田詩文
 
  科技水平提升全方位
 
  《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去年,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因子期刊十分驚豔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這次,中國科技期刊的表現十分驚豔,高影響因子期刊中出現了「中國陣營」。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研究》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分子細胞生物學報》《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
 
  據《國家科學評論》官方網站介紹,雜誌定位於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中國)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
 
  中科院蟬聯科研機構第一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此前發布了2016年度自然指數排名,中國科學院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繼續位列第一。在國家和地區排名中,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高質量科研論文貢獻國。雖然仍排在美國之後,但在前10名中分值增幅最大。在《自然》列出的四大核心學科排名中,中科院在物理、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3個專業排名全球第一。
 
  此前,《自然》執行主編暨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地區總監尼克?坎貝爾曾表示,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持續增長令人印象深刻。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有越來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國發起、主導和完成的。」
 
  《自然》雜誌報告認為,就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而言,中國現在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同時還有更多的科技人才歸國,中國將研發投入放在經濟發展的重心。
 
  為科學家打造「發聲平臺」
 
  與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合作,創辦高質量的科技期刊,成為近年中國科技期刊崛起的一條路徑,使中國科學家更快獲得了「發聲平臺」。
 
  「為中國科學家打造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平臺」是《細胞研究》的理念。因為西方科學界對來自中國的科學成就多少帶有些偏見,中國科學家的論文不時會遭遇壓制、拖延等不公正待遇,有了自己的學術期刊平臺,成果才能受到更多善待。
 
  作為一本綜合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同樣以「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權」為宗旨。常務副主編蒲慕明教授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認為,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科學家應該有發出自己聲音的平臺,不能總是處在西方社會「有色眼鏡」的觀察下。
 
  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看來,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國在國際科技活動中的話語權。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科技人員的研究結果不是主要發表在自己國家的刊物上,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當今是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他說,美國是科技強國,也是科技期刊的強國,國際上大約有70%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主導的雜誌上。因此,美國掌握了大部分科技數據。他強調,培育高水平科技期刊,對於中國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期刊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期刊發展而言,進步很明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雜誌社編審、科學網博主任勝利說。不過,專家也指出,在看到中國科技期刊進步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發展中仍存在的問題。「影響力的提升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期刊質量的提升。」任勝利說,中國科技期刊是在發展,但是相較於國內的科研水平而言,科技期刊的發展還是滯後的。
 
  科技發展推動產業轉型
 
  目前中國再一次走到關鍵時點: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失衡,亟需進行產業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科技創新被視為能否成功實現轉型的關鍵。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城市、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誰擁有了科技創新能力,誰就擁有了發展的主動權。中國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立足實際,積極培育發展動力,推動經濟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而要促進創新熱情,最基本的應是引領全社會構建一個適於創新的環境。
 
  創新是發展硬實力
 
  毫無疑問,科技創新是推動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硬實力。中國對技術創新的重視也令世界改變了看待中國產業能力的態度。「人們需要首先把中國視為創新夥伴,而不是銷售市場或者是生產者。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世界核心。」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刊文稱。
 
  「中國已經率先在亞洲推行智能綠色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經濟範式的轉換。」美國《赫芬頓郵報》援引歐盟顧問傑里米?里夫金的觀點稱。
 
  中國的研發發展也是顯示其經濟模式轉變的一種標志。俄羅斯科學院戰略和科技分析師卡申表示,市場將成為衡量中國科技成就的標尺。雖然就科技環境而言,中國仍有許多缺點。但與此同時,這個國家在諸多領域取得的巨大進展已得到舉世公認,且在超級計算機和生物科技等領域已處於公認領先地位。
 
  歐洲委員會資助的一項對於中國創新能力的研究指出,2000-2010年間中國的產業研發投資主要由以下四方面驅動:電氣設備、其他運輸設備、機械設備以及化工產品。中國企業在電氣設備和其他運輸設備方面投入的研發經費已經達到歐盟27個成員國相關投入的70%。
 
  千億級服務科企誕生
 
  在今年6月,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資產跨過了1000億元門檻,成為內地首個千億級科技服務企業。
 
  在創新全球化、建設科技強國大背景下,啟迪控股制定了科技創新「全產業鏈」投資戰略,啟迪控股正由科技園區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服務提供商,成長為具備全面業務能力的知名科技服務集團。截至目前,已經形成「科技園區、科技實業、科技金融」三位一體、相互協同、相互獨立的新格局。
 
  內地高校排名持續上升
 
  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6月14日發布的2016年「QS亞洲大學排名」顯示,26所內地大學進入亞洲百強大學行列,比去年新增1所。根據這份排名,排在前10的兩所內地大學分別是第5名的清華大學以及第9名的北京大學。
 
  QS全球教育集團中國總監張巘說,中國在科研、創新、教學、就業、人才培養和國際化戰略等核心方面位居亞洲領導地位,成就卓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15日,又一個「2016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在能源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內地大學表現優異,清華大學位列全球第一。這一學科中國有17所大學進入了世界百強,僅次於美國的25所。據了解,「世界一流學科排名」集中在工程領域,包括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力電子工程、能源、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共7個學科。
 
  此前,由《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發布的2016年度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顯示,清華工程類專業力壓麻省理工學院等歐美知名理工院校,排名世界第一。
 
  另外,隨著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回國發展。
 
  「四會合一」聚力科技強國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四會合一」,日前,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在中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使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四回合一」在規模和規格上非常罕見,被科技界視為「國家創新力量的總聚焦、總部署和總動員。」
 
  「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在會上,習近平提出五點要求。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喬永遠在報告中稱,「四會合一」將「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提到與197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相同的歷史高度,鼓勵科技發展的系列重要政策的落地將大幅提速。
 
  科研資金投入加大
 
  事實上,對於科技的重視,早在年初就開始布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
 
  另外,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3%,佔GDP的比重為2.10%,提高0.05個百分點。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投入強度已經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研發投入的快速增加,有力促進科技成果不斷湧現。2015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280萬件,授予專利權172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8.5%和31.9%。截至2015年底,內地有效發明專利為147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87.2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3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4日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也提出,到2020年中國學術產出和資源投入的總體量與科技發達國家相當。
 
  科技論文平臺上線
 
  此外,內地首個按國際通行模式規範運營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日前上線運行。該平臺將與傳統的基於期刊成果發布方式形成有效互補,致力於構建一種新型的學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臺,保障優秀科研成果首發權的認定,推動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促進更大範圍的學術交流。
 
  據介紹,該平臺將面向全國科研人員接收中英文科學論文的預印本存繳和已發表科學論文的開放存檔,並將從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材料科學等重點領域逐步開放到更多領域,力爭建成中國科技界廣泛認可、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權威的新型學術交流平臺。
 
  中國近期科技成就

  千斤推力渦扇發動機研成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1000公斤推力渦扇發動機整機日前研制完成並實現100%設計轉速。
 
  據悉,該款渦扇發動機是內地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公斤推力等級渦扇發動機,集成了斜流-離心組合壓氣機、分層部分預混燃燒室等多項關鍵技術,具有高空熄火左邊界寬、高空地雷諾數損失小、耗油率低、結構簡單等優點,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23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
 
  6月13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23顆北鬥導航衛星。
 
  這顆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衛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後,與其他在軌衛星共同提供服務,將進一步增強系統穩健性,強化系統服務能力,為系統服務從區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堅實基礎。
 
  載人無人機獲準在美試飛
 
  中國無人機製造商億航研發的載人智能飛行器「億航184」(EHang184)日前獲得了美國內華達州飛行測試許可,並將於近期起飛測試。
 
  量子通信衛星7月將發射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此前表示,量子通信衛星將按照原定計劃在7月份發射。如果此次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將在全球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將初步構建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從科研論文發表情況看,中國科研的實力有了長足提升。不過,從其它多項指標看,中國科研的整體實力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仍有不小差距。
 
  創新成果佔比少
 
  在引導潮流的科技前沿領域,中國的顛覆性創新成果佔比仍然較少。據經合組織介紹,近年來,信息通信技術、先進材料和醫療健康技術等三大領域引領全球生產變革潮流,美國、日本和韓國是跑在最前列的「弄潮兒」,三國在這些領域的專利量達到相關領域專利總量的65%,德國、法國和中國則位居第二陣營。
 
  最值得一提的當然還是美國,在以物聯網、大數據和量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美國專利量佔比達36%;在醫療健康領域,美國佔比更是達到43%。而中國的佔比則分別僅為8%和3%。
 
  此外,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水平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統計表明,2013年,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佔科研總投入的比例僅為4%,遠低於經合組織國家17%的整體水平。科研支出過度集中在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方面,無疑將影響中國科技創新的視野與後勁,這種不平衡的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和解決。
 
  中國科研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除了需要正視上述差距,還應當注意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比如,經合組織發現,發達國家近年來在開發顛覆性創新技術方面有依賴商業機構的傾向,不少國家削減了公共研發支出,從而影響到自身科研系統的健康發展。這一問題,對於中國來說不無鏡鑒意義。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