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估值偏高缺乏創新,中企組團海外醫療并購

2016-08-03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一邊是海外醫療服務扎堆進入中國,一邊是中國醫療資本密集出海,2016年前后,海外醫療投資進入全面爆發期。

  8年前進入中國的SMI瑞士醫療投資國際集團(下稱“SMI”),決定正式啟動海外投資業務,“帶中國投資人到國外洽談投資。”

  為此,7月底,SMI聯手廣州日報粵商會、Biodata醫療投資論壇、日內瓦全球名醫會,啟動Biodata粵商雙引擎計劃,該計劃包含全球名醫面對面和Biodata醫療投資俱樂部兩大核心,聚焦健康和資本。

  SMI在華執行董事林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之所以會從中外交流轉變為資本合作,主要與國際經濟、投資環境的變化有關。此前,海外項目對中國投資人有所保留,現在海外醫療機構越來越愿意將他們成熟的項目、盈利模式與國內投資人做分享。”

  除SMI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繼前些時間企業家組團尋找海外電商資源外,目前組團尋找海外醫療醫藥標的如火如荼。

  就今年上半年來看,海外醫療投資并購的主力是上市公司。據統計,國內企業對海外制藥、生物技術、醫療類資產的收購額已超過39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15年全年投資總額,是2012年的十倍。

  投壺網CEO趙妍昱分析,經過幾年發展,國內醫療標的的價格已經很高,而模式和技術創新的標的又很少。相比之下,海外投資機會多、風險低。目前中國資本出海主要聚焦在新藥、醫療器械等領域,投后管理和本土化落地將是一大挑戰。

  高端醫療扎堆中國市場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SMI將通過“全球名醫面對面”整合世界名醫名家,為粵商推出健康知識講座以及前沿技術和專家交流活動。Biodata投資俱樂部則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為投資者提供與國外醫療企業交流、信息傳遞的平臺,并幫助解決投資過程中的融資困難。

  今年下半年,該俱樂部將組織醫學交流峰會、醫療投資論壇等活動,并組團到海外實地考察。

  “去年就開始醞釀這一計劃,我們進入中國8年,之前一直停留在交流觀察階段,”作為SMI中外業務的聯絡代表,林剛回憶,“現在,海外機構覺得中國市場壯大了,同時歐洲的經濟形勢不如以前,這三年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停止了對一些醫療項目的資助,所以依賴中國市場和資本,推動項目在中國的縱深發展,甚至部分機構希望中國投資人注資歐洲母公司,與以前相比,態度發生很大變化。”

  SMI前身為瑞士日內瓦醫療協會,于200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受瑞士政府委托,SMI于2002年創辦了BIODATA國際醫療投資論壇,并連續11年舉辦國際醫療博覽會。

  從去年開始,SMI逐步加快與中國資本的對接,包括與廣州日報粵商會共同發起BioData醫療投資俱樂部。今年3月,海南第一投資控股集團投資建設的海南省腫瘤醫院成美國際醫學中心落成,SMI作為技術和服務提供商參與其中。

  同時,SMI旗下的瑞士領譽私人醫療中心也在廣州開業,該中心定位高端醫療市場,為中國的白領精英提供全球化的“全階段、無間斷”私人醫療服務。SMI 董事局主席兼總裁、BioData論壇發起人埃爾韋·科格瑞恩透露,未來將在中國建立2到5家高端私人醫院、100家私人醫療中心、培訓1萬名家庭醫生。

  瞄準高端醫療服務的外資機構不止SMI,包括英國國際醫院集團、美國梅奧診所、麻省總院等近兩年都已布局中國高端醫院市場。與他們合作分羹高端醫療市場的一大主力是房企,主要通過股權收購、自建、共建、技術買入等形式切入高端醫療市場,主要代表是萬達、恒大等。而險資、三甲醫院更多的是引進海外先進的醫療服務、技術。

  德同資本合伙人許謙分析:“國內醫療服務以公立醫院為主,不可能滿足社會多元化、多層次就醫的需求,特別是現在中產階級越來越多,他們希望有更好的醫療條件,海外就醫一年達到幾十萬人次,這就給高端醫療發展帶來機會。”

  但火熱投資之余,包括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在內的多數大型高端醫院項目目前都嚴重虧損,甚至三年不到就倒閉。而多數高端醫院面臨的是環境、服務、收費、器械高端,但核心的頂級專家資源卻嚴重缺乏。

  “很多醫療項目失敗是因為與醫保人群爭奪市場,高端醫療應該從治病和療養入手,獲利和生存空間也比較大,”林剛進一步表示,“國內高端醫療投資很快就會見到天花板,接下來會往基層發展,讓很多非三甲醫院的醫生也會參與到預防和照料、康復等養護服務中,形成整體閉環。”

  技術缺乏泡沫泛起 資金組團集體出海

  在資本大規模引入海外醫療服務的同時,出海并購醫療標的也在今年集中爆發,交易金額更是屢刷新高。

  趙妍昱告訴記者:“近兩年,國內大型藥企步履頻繁、資金量大,因為我們現階段雖有資金,但不掌握技術,創新能力、方式和路徑也是弱項。這種情況下,最快達到創新突破的方式就是海外并購,直接引進再技術轉換或者是中外合作。”

  估值也是催熱海外并購的一大因素。邁瑞醫療總裁成明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內外的醫療標的估值差異很大,國內標的估值偏高,部分標的價格是被國內資本追捧形成短期的熱點而炒高的。相比之下,海外標的的估值則比較合理,一般是基于市場現狀來給予價值判斷。

  普華永道醫療項目負責人錢立強也有同感,他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醫療標的的估值和并購代價已明顯偏高。”

  但由于時間尚短,無法評判海外并購對企業帶來的具體效益,目前并購方的口徑皆直指國際化布局。

  A股上市公司是最為活躍的并購主體。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共計有25家上市公司發起海外醫療并購,僅七月份就有三諾生物、紫鑫藥業、綠葉集團、復星醫藥、羅欣藥業參與其中。而復星醫藥84億收購印度Gland Pharma約86.08%股權更是刷新了中國藥企海外并購最高紀錄。

  從并購路徑看,除了企業自己出海尋找項目,部分則借助基金搭橋或牽手投資機構。如熱衷于并購基金的愛爾眼科,以自有資金2億元參與設立華泰瑞聯二期產業并購基金,該基金關注范圍包括“海外產業并購中的投資機會”。

  林剛表示:“在海外找標的不容易,不僅存在很多保護、保留意識,也有新技術、新模式的擔憂,擔心被模仿。國內資本出海面臨的首個投資風險就是市場了解和信任背書,所以很多投資都是通過基金實現,可以縮短調研周期、降低風險。”

  第三方股權眾籌平臺也希望在海外醫療并購熱潮中分一杯羹。

  “海外并購醫藥標的一般耗時較長,企業自身的輻射面是有限的,此時資本就有了發揮空間。”已經操刀了新藥中間體“啟明星”和加拿大小分子新藥“智多星”兩個海外項目的趙妍昱直言,“藥企的需求大多是基于自身定位考慮,做業務線的整合、延伸或者互補,PE大部分也是帶著委托方的資金出海的,而第三方平臺則是從產業的角度去考慮。三者相互之間是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的,雖然海外市場空間很廣闊,但是我們的需求都是比較集中的。”

  由于醫療領域各個子行業的特點不盡相同,并購不同標的面臨的挑戰也不同。

  許謙告訴記者,投資新藥研發的特點是周期較長、風險較大,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或者研發失敗無法上市。與此相對應的是回報率高,特別是生物藥和創新藥;醫療器械則比較細分,通常很難支撐起一個上市公司,但是投資周期較短,經臨床驗證之后發展會很快,通常通過被并購實現財務回報;醫療服務包含的醫養結合、養老院等大多是重資產投資,與精準醫療服務掛鉤的標的則按照技術、市場發展空間判定估值。

  中金公司分析,生物醫藥已經成為除石油天然氣和消費品零售行業外,中國對外投資并購最為活躍的三大行業之一。未來除了醫療服務,新藥、醫療器械始終會是企業爭奪的重點。

  “中國醫藥產業到了轉型升級的關口,高成本、低效率、沒有研發優勢和創新優勢的中小藥企會走向消亡。國內醫藥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會保持快速增長,加上老年化的市場需求,決定了海外醫療投資、中外資本互動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趙妍昱說。

  但海外并購也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鑒于對海外醫藥市場及技術發展趨勢的熟悉度,對潛在標的項目價值難以把握,以及對自身并購戰略和并購交易后的有效管理尚難執行,成功完成海外并購對國內企業來說難度很大。”普華永道在研報中稱。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