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投資者致香港證監會公開信 提3建议

2016-08-03
来源:港股那点事

   編者的話:這是編者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的一篇對香港股市現狀及發展有深刻認識的文章,作者用詞觀點,有偏頗之處,但愛港憂港之心可鑒。文章指背靠中國大陸龐大市場,香港股市每年的ipo數據在全球名列前列,不過近10年來,扣除新股因素,港股10年來不僅沒漲反而下跌了10%,不僅如此,在更關鍵的交易量、股票估值等方面都明顯偏低,投資陷阱遍布,稍不留意就損失慘重。文章期待監管當局能夠改變一些僵化的做法,增強市場活力,吸引優秀公司。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我們拋此磚于此,期待引來美玉。

     
  据港股那点事介绍:我最早從A股做起,2009年移民香港后,開始接觸港股和美股,虧過也賺過。我從來都認為,在一個股市賺不到錢,那是投資者自己沒本事,該檢討的是自己。
 
  但作為一個在秉性迥異的A股、美股都能賺錢的老司機,當我這幾年在香港,投資也賺不到錢,投機也賺不到錢,反而傷痕累累的時候,我在想:這可能真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香港這個市場有問題。
 
  6月初,我與一個德高望重的前輩吃飯。前輩在香港做一級市場投行(兼并重組)業務,在香港這個市場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香港市場上諸多兼并重組的經典案例,都出自他的手。過往我向他抱怨,說香港這個市場太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未來必定會邊緣化,他從來都是批評我看問題有失偏頗,并強調透明的法制、穩定的預期才是市場的根本。
 
  但6月的這次吃飯,第一次看到他的憂慮與沮喪,他建議我一定要關注一下香港證監會6月要頒布的改變監管規則的咨詢文件:香港證監會不是在改革,而是在與港交所爭權奪利。把權力都收上去,把閘門全堵死了,這樣做,真的會讓香港市場成為一潭死水的。
 
  無獨有偶,上周一個同時在香港、內地做二級市場投資多年的朋友來訪,滿頭白發的他無比感慨的:我在香港做了十幾年二級市場投資。我的錢,其實大都是在香港賺的。但這兩年真心覺得這個市場沒法做了,做得很累很累且不說,關鍵根本賺不到錢,損兵折將,還到處是坑。對這個市場,我真的有點心灰意冷。
 
  湊巧的是,這個月剛好接觸了一家在港上市,在中國頗為知名公司的董事長,他告訴我:發自內心后悔來香港上市。他想私有化,回去A股。哪怕付出再大代價,也要完成私有化,不想陪著香港這個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泥潭殉葬。
 
  一級市場的投行、二級市場投資者、上市公司,如果這三個資本市場的核心角色,在這個市場都玩不轉,都呼吸困難,那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市場真的病入膏肓了?
 
  誰之過?市場是人搭起來的,游戲規則是人(證監會)定的,總不可能是市場自己掐死自己吧?
 
  ▌現狀
 
  我先說說香港市場目前的現狀。
 
  1、一級市場融不到錢
 
  港股市場監管層,常常拿自己IPO多年在全球排在前列說事,來證明香港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又毫無疑問的蟬聯了全球第一的寶座。下半年,還有郵儲銀行的IPO,可以說繼續蟬聯第一毫無懸念。
 
  但請你們捫心自問,如果沒有大陸政府的授意安排,而是給郵儲銀行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他們會選擇港股還是A股?港股每年多少IPO是靠大陸大型國企撐起來的?舉例來說,2015年港股IPO集資額中的一半來自大陸國企金融機構,今年上半年,籌資前幾的也都是大陸金融機構,東方證券,浙商銀行、天津銀行,國銀租賃等。
 
  而且令人可笑的是,這些上市公司公開市場部分都沒有獲得足額認購。很多IPO,都是承銷商自掏一部分腰包來勉強湊足認購。而國企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抬莊,今天你上市,我認購你;明天我上市,你認購我,甚至為了完成上市,在內地抵押資產,在香港貸款(內保外貸)自己買自己的發行股份,這已都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IPO第一的名頭,不是因為你是盧浮宮,里面滿是寶貝,大家打破頭擠進來瞻仰,而是因為你是公共汽車,想上就上,可以很容易獲得一個“上市公司”的名頭。這種IPO頭名,徒有其名而已!
 
  而一旦完成上市,等于花大力氣讓自己進入了進退維谷的“鬼門關”:你會發現,要交易量沒交易量,要再融資沒再融資。香港在2007年時,僅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如今將近1900家上市公司,幾乎翻倍,但是去看下整個市場的成交額,十年過去了,還是只有那么可憐的五六百億,還是港幣,扣除牛熊渦輪等衍生產品,平攤到每個個股頭上,所剩無幾。
 
  而對面的A股市場,2007年牛市之前,上市公司雖然也約有千家,但成交額還不如港股,清楚記得2005年A股低點,兩市成交額將將百億。而去年牛市的時候能達到2萬億的日成交,即使在現在低迷的狀態,還能保持每天5000多億人民幣的成交。例如之前萬科A復牌之后單日的成交額,就可抵上整個港股一天的成交。大盤股還勉強能夠支撐,很多小盤股,一天無人問津,一股未成交都是常態。
 
  至于再融資,那更是夢想。因為你一旦選擇了香港上市,除非你是騰訊那樣的個案,全球都杠杠的硬牌子脫穎而出,否則,任你業績再好,經營再優,你都將被迫與一堆無所事事,靠出老千騙錢的公司擠一個“牢房”,你的估值會低得你吐血,低到你自己都不忍賤賣。
 
  我曾經很好奇的在思考,亞馬遜300PE,25PB,3500億美金市值,特斯拉至今不盈利,30PB,300億美金市值。他們如果放到香港會是一個怎么樣的估值?我已經可以想象杰夫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無奈的表情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港股習慣性的折價,習慣性的低估,當企業無法從市場籌集資金,尤其是高科技行業,當資本習慣性看低企業一截,在拖實體企業后腿的時候,那我們要資本干嘛。上市都是為了融資,何必要熱臉去貼冷屁股。
 
  最后你會發現,在港股要再融資的唯一做法,就是自暴自棄:反正做好了也得不到應有的估值,融不了錢,那不如掏空資產,留下空殼,與“老千們”同流合污,一起坑蒙拐騙。
 
  一個無法正常再融資的市場,和水滸孫二娘的人肉包子店,有何區別?
 
  2、二級市場賺不到錢
 
  過去十年,恒生指數只上漲了27%。但如果剔除騰訊和新股上市貢獻,恒指在過去十年倒跌超過10%。
 
  問這幾年過香港投資的人,幾乎每一個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像韭菜一樣,過去一批,割一批。過去一批,埋葬一批。過去多少,陣亡多少。香港市場已堪比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凡爾登絞肉機”,但凡過去的,能囫圇整個身子回來的,基本沒幾個。
 
  賺不到錢,核心原因還是兩點:
 
  1)、為數不多的好公司給不出估值
 
  2)、數量龐大的差公司(老千公司)躲在角落四處挖坑,放黑槍。
 
  好公司給不出估值,意味著你做價值投資就是死路一條(騰訊這樣罕見的個案例外)。你在香港發現的所謂低估、價值,絕大多數都是價值陷阱:低估可以再低估,十八層地獄下面還有36層。“價值只會遲到,不會缺席”這句經典投資諺語,在香港說出來,會被投資圈笑掉大牙。
 
  而差公司,尤其老千公司,在香港幾乎是橫行無忌。老千股幾乎是香港股市獨有的特產,在香港出千騙錢,遠比老老實實做好實業掙錢來得快,來得輕松,而且這么多年下來,就愣是沒人管。
 
  不客氣地說,香港本地股,一半以上根本就不做業務,而是靠出千騙錢,而這種輕松且無風險的撈錢模式也迅速傳染給了一部分內地上市公司,有樣學樣,青出于藍。我曾問過一個老千公司的董事長,干嘛做這種令人不齒的玩法,他是這么回答的:這能撈錢啊,誰會和錢過不去啊。再說了,大家都在這么干。那些散戶就像一只只羚羊,在我門口跳來跳去。我不吃,我隔壁的也會吃,那不如我去吃。當然,最關鍵的是,吃了沒人管。
 
  老千生態模式,令港股市場頗類似黑社會泛濫的紐約布魯克林,正不壓邪,地痞流氓橫行,到處是陷阱和暗槍,以致每個投資人都膽戰心驚,看所有公司都像老千股,“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那些好公司的估值自然也無出頭之日。
 
  好公司無法“價值投資”,差公式天天搞綁架,打黑槍,這讓交易一個朋友是這么評論的:在香港股市能掙大錢的人,都是神仙。
 
  美國沒有老千,大陸A股也沒有老千,說明這絕不是什么不治之癥,但這么多年,在香港就是如魚得水。我想請問一下自得于“制度先進”的香港證監會官員們:治理一個老千文化,有這么難嗎?是你們不能治,還是不愿治?如果是后者,能告訴我原因嗎?
 
  3、外面的優秀公司進不來
 
  香港IPO自欺欺人也算了,主要問題在于無法吸引、甚至拒絕優秀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創新企業,阿里巴巴就是其中一例。
 
  我自認為,一個市場的潛力一直來自于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優秀上市公司。但是我們看看現狀,港股70%被金融地產占據,并且隨著最近A股各種券商銀行IPO,這種趨勢仍然在擴大,未來還有光大證券,招商證券,還有郵儲銀行等等。
 
  而8字頭的創業板,出發點是為科技創新服務,但如今已經成為老千股的天堂,IPO之后不是暴漲就是暴跌,然后或者出千或者賣殼。
 
  要不是中了狗屎運,有家騰訊,港股的恒指和金融地產指數有何區別?很多港股TMT研究員,已經實在找不到研究標的,只能定期去推薦下騰訊,或者去研究美股。香港600多名持牌研究員,除去一些報紙電視的股評家,如今活躍在研究一線的恐怕不剩多少了,因為沒公司可供研究。而A股的持牌研究員是港股的10倍,6000名。
 
  回頭看當年,香港證監會態度明確地站出來與港交所唱反調,堅決反對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理由是同股不同權架構不符合香港制度,沒法保護中小投資者,其迂腐和道貌岸然,可見一斑:說得好像你香港證監會過去多么保護中小股東一樣。事實上每個港股投資者心里都門清,相比A股對中小投資者幾乎無微不至的保護,甚至萬惡的美帝,香港幾乎就是中小投資者任人魚肉的地獄:幾乎所有政策都是嚴重向大股東傾斜的,大比例折價供股(配股)就是其中之一。
 
  這兩年,隨著大陸人民幣加速國際化,大量實業資本外流,且以香港為第一站,他們的做法,往往是用大額現金增發的方式,對那些港股市場上多年無聲無息的“僵尸股”實現逆向收購,之后注入優質資產。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天大好事,至少為死水一潭的港股注入新鮮血液。匪夷所思的是,香港證監會以“防范炒殼”的理由,找了個“準現金公司”的借口,幾乎是完全叫停了這類大陸實業資本的南下。
 
  香港證監會,你這是和香港股市有仇嗎?港股是你們收養的嗎?香港殼股炒作,又不是一天兩天了,一堆香港本地公司,上市就是為了造殼、炒殼,過去也沒見你們管啊。你這樣把內地實業資本拒之門外,準備繼續依靠香港那已經夕陽的產業支撐起來?
 
  4、里面的優秀公司都在逃離
 
  最近我觀察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港股上市公司開始著手私有化回歸A股,即使私有化有困難的,也在著手剝離資產,曲線回家。而最近因為A股在打擊借殼和重組,使得部分項目暫時暫停。但不得不否認,這是一個趨勢!
 
  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很簡單:成交稀少,估值低殘,融資困難,劣幣驅逐良幣。
 
  港股這塊土壤,已經邪門到,誰努力做實業,誰就會被嘲笑傻瓜的地步。這里就像一個囚徒博弈的監獄,住滿了坑蒙拐騙的老千,而獄警(你問誰是獄警?你說呢?)則因為某種不明不白的原因,默許、甚至縱容這種出千行為。你要在其中出污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要么,你越獄逃離,要么你同流合污。
 
  不管我如何向大陸投資者解釋,總有人搞不懂為什么世界上會存在愿意把自家股價往下炒的公司,更何況大陸還存在看股價炒股票的散戶。
 
  像1166.HK這種,前復權股價高達15萬一股,而如今只有0.38元,被寫進各種“教材”的老千股,為什么今天仍然可以在市場中交易?市面上都有很多關于老千股是如何坑害散戶的紀實報道,難道證監會就沒有去調查一下?我可以接受公司經營不善而導致公司破產等種種情況,但你叫我如何接受上市公司的存在,只是為了綁架投資者,坑蒙拐騙騙錢財這么一個事實!
 
  不僅如此,因為老千的存在,使得整個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資氛圍都變得死氣沉沉。在我做投資分析的第一步,便是排除老千嫌疑,這是一個多么沒有必要且重復的勞動?!很多上市公司也必須花很大力氣向投資者證明自己不是老千股。就連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先生都曾呼吁投資者注意老千股。
 
  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彼此之間無法信任,誰之過?證監會免責? 說你們不作為,過分嗎?
 
  證監會,現在你們能明白那個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話了嗎:哪怕付出再大代價,也要完成私有化,不想陪著香港這個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泥潭殉葬。
 
  還有不少,但僅以上四點,就足以令香港市場萬劫不復。
 
  ▌建議
 
  說完了現狀,我想說三點簡短的建議:
 
  1、大開后門,嚴格退市制度
 
  把那些不認真做實業,業績不達標,甚至為非作歹、坑蒙拐騙的老千股統統清理出去。除惡務盡,老千股當屬整個港股市場第一惡性傳染病,此病不除,港股永無翻身之日。
 
  而其實限制老千股,不知有何難?只要幾年業績連續虧損就退市,80%的老千都會被剔除。而老千股無非幾招,頻繁合股,大比例低價供股配股。只要限制頻繁合股,不允許大比例折價供股配股,老千。這么限制的原因很簡單:二級市場的作用之一不就是市場定價么?大股東憑什么不遵循廣大中小股東二級市場的交易定價,去自行定一個大比例折扣的價格配股?
 
  2、大開前門,與時俱進
 
  修正制度,歡迎港外,尤其大陸的優質實業資產、產業資本進入香港。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香港的產業已經嚴重老化,沒有前途,不依靠內地優質資產,香港只會淪為死港。類似以制度不合限制阿里巴巴上市這種愚蠢行為,再也不要做了。制度都是人定的,是為了發展,不是為了自我束縛。活人給尿憋死,不可笑嗎?
 
  3、大力保護中小投資者
 
  A股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對中小投資者過度的保護,而香港市場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各項制度對大股東的傾斜與呵護,近乎變態,而對中小投資者的無視,則令人發指。中小投資者利益無時無刻不再被侵犯,但基本沒有任何工具去保護自己。
 
  沒有韭菜和植被的土地,最后必然成為荒漠,根再深、葉再茂的大樹,在沙漠里,最終也是死路一條——哪怕是證監會這樣的大樹!
 
  做好以上三點,應該就能讓港股大治。
 
  證監會的大咖們如若不信,不妨你們下來,讓我來干,應該不會比你們做得差。(作者:老司机,原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