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不懼電商不怕關店 實體零售怕什么

2016-08-17
来源:北京商报

  關店、銷售乏力、利潤下滑,在外界看來,實體零售屢屢被曝出的窘境與電商的侵襲不無關系。不過在零售操盤手看來,電商並不可怕,關店也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決策,相反,一些不那么顯而易見的地方,比如城市商業規劃、政策監管以及相關稅費調整、房租成本,才是真正影響到實體零售命運的因素。

  房租高企

  成本逐年走高成最大壓力

  如果說實體零售最頭疼的問題可以列一個名單的話,那么排第一的一定是房租壓力。北京華冠商業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現在房價基本都打著滾兒地漲。我們十年前租的店,一個店50萬元租一年,現在要200萬元。我們自己算賬,這個店一年能不能多掙150萬元,如果行那就開”。

  鄰裏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旗下的鄰家便利店是北京零售領域的新兵,進入市場剛剛一年多的時間,公司副總經理賈江紅稱,便利店單店在150平方米左右,一年需要100多萬元的房租,對於便利店,這個成本壓力確實太大。

  房租成本高的直接後果是關店及不開店。賈江紅稱,“在高租金成本下,行業裏新鮮血液進不來,老店不願意開新店,而城市在不斷擴張,產生新需求誰來解決”?肖英說,“開店要對員工和老百姓負責,現在壓力最大的是房價上漲,有時候我們經營企業不得不關店”。在上述人士看來,為應對租金成本上升,零售門店要不硬撐著,但是最終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將會升高,如果選擇關店,對老百姓生活的不便利也是一種無奈的後果。

  關店潮成為實體零售被唱衰的一大原因,在從業人士看來,房租漲幅過快是導致關店的主要客觀因素,但是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關店不能視為洪水猛獸,而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自身運營管理跟不上市場變化發展而關店,這種關店也是正常存在的。”超市發黨委書記李燕川表示。

  監管限制

  轉型創新遭遇政策一刀切

  “實體店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要有地方開店就有銷售額就會產生利潤”,李燕川認為,目前零售商都在轉型,被倒逼著研究顧客需求。據他介紹,北京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超市發大部分門店都開在社區周邊,中老年顧客比較多,想要在原有的商品零售之外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但這一符合市場需求的舉措實踐起來卻遭遇了不少困難。

  李燕川介紹,超市裏提供的是只需加熱便可食用的快餐,但是按照相關規定,如果要做餐飲項目,審批條件之一是廚房面積至少要占到營業區的一半以上。“一個店一共3000平方米,如果1000平方米做廚房,那改餐飲算了,還做什么超市。”李燕川認為,“超市發是以生鮮配送為主,做差異化的經營沒有感覺電商沖擊有多大,但是如果不創新的話,企業真得等死了。”

  翠微大廈總經理徐濤稱,翠微超市也遇到了這樣的狀況,在他看來,現在還是用餐飲加工的相關法規條例去套用超市餐飲項目,但市場催生的新生事物需要新的法律去適應它。在肖英看來,零售企業屬於商務部管理,但是經營的餐飲項目卻屬於食藥監部門負責,同時其他執照辦理還需要工商部分參與,各個部門法規條例的設置都相對獨立,導致商業企業在具體經營過程中受到各方面限制。

  事實上,餐飲項目一刀切不僅困擾超市,也是便利店的難題。賈江紅表示,“消費者買水或者中午快餐不是把生的變熟的,只是把它稍微加熱一點,但只要起火只要有熱源就不允許”。

  規劃缺位

  網點布局存重複競爭

  市場競爭是自由的,但是發展的邊界也會受限於城市規劃。與運營細節中遭遇到的限制相比,在商業規劃上,相關政府部門管理還處於放手階段。李燕川舉例稱,在超市發雙榆樹門店周邊5公裏內,有家樂福、物美、京客隆等四五家大賣場,對於周邊居民來說,一共有2萬平方米的商業零售,已經遠遠超出了需求,浪費社會資源;而對於海澱較為偏遠的地方,很少有企業主動去開店。“好的位置誰想開店就可以開,不好的位置政府補貼才有企業去開店滿足當地消費需求,在網點布局上,政府應該要管而不是放手。”

  徐濤認為,商業網點布局其實是一個秩序管理問題,城市開發的規劃和商業的規劃結合起來,引導商業良性發展,能夠避免企業重複競爭。在發達國家,按人口設置大店和小店是通行手段,開店甚至要征求周邊居民的意見。以日本為例,1974年制定相關法律,根據大型店預定地區的商圈人口、當地大型店銷售面積在零售業中所占比例、人口增加率、零售額變化、零售業分布狀況等因素來判斷是否可以開店,對於限制性區域,開店申請將得不到批准。

  在肖英看來,無序化的商業布局在房山更為明顯。房山位於北京西南郊區,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商業服務業並沒有被納入整體規劃中,“70多棟樓沒有一個商圈,沒有一個適合超市的選址,我建議應該在開發房地產的過程中留出匹配的商業用房,由政府統一控制和管理,政府統一交給企業運營”。

  北京商報記者 邵藍潔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